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路怒伤人再证驾驶心理干预的必要性

(2015-05-05 00:35:49)
标签:

情感

白翎


    3日下午,驾驶车辆准备前往三圣乡的卢女士,被一红色polo车逼停,并遭到对方男性车主的暴打,致其

右肩骨折、脑震荡,身上多处淤青。打人男子随后被周围市民拦下。成都市公安局锦江分局通过官方微博发布

通报称,该男子因涉嫌寻衅滋事,目前已经被刑拘。(《成都商报》5月4日)
    视频中,这位男子来势汹汹,将女司机拉下车后,在对方毫无还手余地和能力的情况下,身手矫健地拳打

脚踢,毫不留情,其行为触目惊心、令人发指。而打人的理由不过是因为女子驾驶的车突然从侧面变道,导致

其车内的孩子受到惊吓。双方并未发生擦碰。其行为或可视为爱幼心切,但在记者的采访中,被打女士的妈妈

第一次看到女儿被殴打的视频,同样痛哭失声。倘若那位孩子目睹了其父的暴力行径,心理震动恐怕远比被惊

吓来得严重吧。
    人们将这位打人男子的行为视为“路怒症”的表现,也称作“阵发型暴怒障碍”。“路怒族”是汽车社会

的副产品,通常其表现是狂按喇叭、竖中指、狂骂娘。暴力相向可谓是严重“路怒”的表现。相关解释将此归

结为现代人的社会压力和交通拥堵带来的压力。但就这一个案来看,个人以为更多还在于其个人的心态和素质

问题,因小事而躁狂,动辄诉诸暴力,在体力相对自己弱小者面前,冷血无情,形同兽类,毫无人道可言。
    中国的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但汽车文明仍裹足不前。在城市的街道上,不礼让行人、乱加塞、随意变道

超车、动辄长按喇叭、车窗抛物、远光会车、占用应急车道等行为几乎随处可见。道路公共资源紧张,不大可

能指望一个在现实生活中自私而粗暴的人上路便学会礼让和秩序,也不可能指望一个脾气暴躁易怒的人手握方

向盘后会变得更温和。
    值得玩味的是,此事的微博评论里,女性大多是义愤填膺的,而部分男性则冷眼旁观甚至直言“打得好”

。女司机突然变道固然是不文明的交通行为,存在极大的交通隐患,大可举报交由交警部门去处理,而非施以

私罚。这些叫好的看客,又是怎样的心态?一旦开车上路,恐怕又是一位“路怒”患者吧。
    当然,这种心态很大程度上也是居于被污名化的“女司机”作出的判断。但事实上,大数据显示,7成交

通事故是由男司机引起的。河南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公布2014年以来被终生禁驾的100人名单,99人为男性。相

对而言,女司机在驾驶技术和应变判断能力相对略逊,在紧急瞬间容易紧张出现低级的操作失误,故而令人印

象深刻,但男司机的主观驾驶态度不如女司机。总体来说,男性开车有更多优势,但女性却有更好的驾驶习惯

,大多数女司机都是交通安全中的稳定因素。
    对于道路公共安全而言,驾驶技术固然重要,但安全文明意识和健康的驾驶心理更重要。事实上,“路怒

症”的危害程度不亚于酒驾,同样是“马路杀手”。目前,英国、芬兰、韩国等国家每年都会对驾驶员进行心

理测评,合格者方准上路;国内的少数驾驶培训学校,也已把驾驶心理教程纳入到书面教材中。此外,美国新

泽西州出台的一项法律,将“路怒”行为列入交通暴力犯罪。显然,这些做法无疑值得推广。上海某心理咨询

中心显示,中国司机心理障碍的发生率达到59.8%,其中私家车主达到了44.4%。因而,对“路怒症”有必要加

以重视,兼以教育引导和法律手段,避免小事酿成大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