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龙贵
春运开启,火车票牵动人心。尽管今年火车票购票时间大幅提前,铁路部门和公安机关重拳打击黄牛抢票倒票,但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这些举措并未使黄牛党销声匿迹,他们从线下转战线上,接单生意依然红火,部分黄牛日收入超过千元。(新华网2月7日)
一部春运史,事实上也是一部与黄牛党的斗争史。以至于每到春运时期,人们脑海中浮现的除了旅途的艰辛、浓烈的思乡之情,剩下的就是无处不在的黄牛身影。然而讽刺的是,尽管治理力度不断加大,技术手段不断升级,但黄牛依然活跃在春运第一线。“一直在打击,从未被灭绝”,或是对黄牛治理现状的最真实写照。
最让人感到无力的是,打击黄牛似乎陷入了一场没有止境的技术竞赛,且常常是黄牛棋高一着。无论是2012年元旦开始实行的火车票实名制,还是随后实行的网上购票,在许多人看来都是有效打击黄牛的针对性举措。今年春运的一大改革举措就是大幅提前购票时间,在方便旅客的同时,能否起到治理黄牛的作用,依然是坊间热议的话题。然而事实证明,效果并不明显。“接单生意依然红火,部分黄牛日收入超过千元”,治理重拳之下,“黄牛”依然是个朝阳型行业。
现实是,治理虽然从未停止,但黄牛也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学习”能力。从线下到线上,从原始的“人海战术”排队囤票,到后面的勾结铁路内部人员倒票,再到如今使用“抢票神器”大显神威,黄牛在实现技术上的华丽转身的同时,也获得相当丰厚的回报。黄牛们的幸福生活,既让回家的人们感到心寒,也应该让管理部门感到脸红。
你可以有一百个瞧不起黄牛的理由,但你必须承认一个黄牛的优点,那就是专业和执着。黄牛为什么能够生存,而且生存得很好?因为他们总是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总是能够敏感地意识到危机的来临,并及时做出调整,除了价格,他们总是能够能“顾客”提供最便捷最到位的服务。而反观铁路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从12306购票网站的数次系统崩溃,再到公众购票的烦琐,以及对黄牛的治理,则显然跟不上黄牛的节奏和步伐。
这其实不是技术层面的比拼,而是观念上的竞争。如果说绝大多数黄牛党充其量只是小作坊式的经营规模和水平,而铁路部门可以称得上是“航母式”企业,两者在资金、技术和资源利用上完全不可相提并论,根本不具有可比性。黄牛能想到的,铁路部门也能想到,黄牛能做到的,铁路部门能做得更好更先进,为何每一项技术改进被黄牛破解?不是铁路部门不努力无作为,而是过度依赖和习惯于静态的管理,总是天真地以为一个制度、一次技术革新,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但事实上,没有哪一种技术可以一劳永逸,黄牛是动态的,你必须不断更新和升级,永远比黄牛多想一步,才能真正堵上漏洞。比如“抢票神器”,技术上真的无法解决吗?再比如有专家建议,适当调整当前退票放票措施,改变当前退票马上重新销售的做法,改为将所有退票延时集中投放,让网络黄牛无法即退即抢,这样的技术漏洞难道事先不可以预防吗?
显然,对于黄牛猖獗,真正缺的不是技术,而是行业责任心。铁路虽已市场化经营,但仍身居垄断地位,行业形象好坏和社会评价的优劣,显然无法改变消费者的刚性需求。更重要的是,黄牛伤害的是消费者的利益而非铁路部门,相反,彻底治理黄牛倒是需要一定的人务物力的成本投入。不能不说,缺少内在的利益驱动,或是黄牛打而不绝的根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