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翎
  
近日,自称为“中国首家全透明网络慈善平台”的施乐会被指通过第三方网站,长期、多次向申请受助者收取高额网页置顶费。目前施乐会违规收取“置顶费”的行为已经被叫停,相关审计和调查工作正在进行。(《京华时报·》11月10日)
   
“首家网络爱心平台”、“全公开全透明”、“全额直达受助人”,这是金华市慈善组织施乐会在其网站上的宣传口号。然而,在看似阳光充满大爱的宣传口号背后,其做法却颇为让人不齿。有寻助者得到12万元捐款,却先后缴纳了10万多元“置顶费”,有求助者获捐21万只拿到3万,而网站却在5个多月间收取了百万“置顶费”。且早在2012年,施乐会因承诺“每个社工可以从每笔捐款中最高提成15%作为报酬”被指“骗捐”。而根据相关人士对收取“置顶费”行为的解释,似乎这还是一种无奈之举,网站运营经费由自己负担,“去年11月,企业停止了赞助”,所以,百万“置顶费”都被作为网站运营费用了。
   
“郭美美事件”发生以来,已经动摇了很多人对于慈善机构的信任。但在人们的概念中,真正的慈善,还是应该有一张温暖且洋溢着爱心的脸,恰如施乐会的本意——乐善好施。但对捐助者和受捐助两头通吃的慈善机构,无论其初心如何,都掩盖不了其身上浓厚的铜臭味。一方面社会爱心被截流、雁过拔毛,对于捐助者而言,难免会有被欺骗的感觉;另一方面,对于求助者而言,所得到的爱心捐助只剩下受捐额的零头,为了获取更多的捐助,又要继续要求将求助信息“置顶”,而“顶部”终归只能容纳少量信息,不同的求助者之间陷入了“登顶”的竞争关系中,部分“登顶”的同时,又意味着其他求助信息被“压底”,进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在信息洪流的冲击之下,眼球经济学兴盛。寻求爱心捐助固然也需要吸引爱心人士的眼球,这原本就该是慈善平台存在的意义。但上述格局下的慈善机构,更像是一个收取善款提成的“募资中介”或“慈善掮客”,在慈善的外衣下,行的却是商业之实。
   
当然,有人会说,慈善也需要成本,网站运营确实需要经费,义工若无收入也难以长期坚持义举,这是商业化慈善借以立足的理由。正如施乐会会长方路辩解称,没有谁规定做慈善必须是无偿的。但私以为,讨论商业化慈善的一个前提,是不伤害到捐助者的利益和初衷。慈善可以借助商业力量来维持运营,但也需要坚持诚信的市场经济原则。提供维持运营资金的捐助者,有理由了解自己的资金去向,何况很多人并不愿意看到自己向弱势群体献出的爱心资金遭到不明蚕食。受助者用捐助者的资金“购买”善款,也被陷入了不义的道德境地。同时,倘若缺乏最基本的公开公平,人们又如何相信所谓的“置顶费”仅仅被用于网站运营?事实上,也有媒体曝光称,“置顶费”换了马甲继续收钱,由求助者直接捐款给员工,打入私人账户。遮遮掩掩的行为方式,如何自证行为目的的光明磊落?
   
人们的善心是脆弱的,中国慈善公信力在一再受伤之后,也是脆弱不堪。慈善组织如何解决公益成本的问题,应厘清“慈善商业”和“商业化慈善”的界线,在法律框架和慈善道义的范围内探索和创新。比如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所建议的那样,公益组织不应该用社会捐款承担运作成本,但是可以专门向企业、社会筹款,“所有账目都需要公开,资金的来龙去脉都向社会告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