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圣祥
从2012年春节的“宰客门”,到安徽老人因遭遇旅游陷阱给海南省长写投诉信,再到去年曝光海南旅游乱象等,三亚旅游乱象一直被舆论关注,三亚官方也多次表态要大力整改。但国庆假期记者的体验调查表明,这里的宰客乱象依旧猖獗。(央视《经济半小时》10月11日)
卖水果短斤缺两,吃海鲜价格巨贵,摩的带客收回扣,导游购物吃返点……客观地说,凡此种种宰客乱象,在全国各地景区或多或少都有存在。媒体和舆论再次将关注的焦点对准三亚,不是像三亚某官员之前所说的“恶意攻击三亚”,面对“国际旅游岛”被坊间评为“国际宰人岛”,我们的感觉不是幸灾乐祸的快感,而是恨铁不成钢的心痛。
总的来说,“严防欺客宰客”一直在三亚政府的议事议题之中,每当黄金周来临就会以文件等方式一再强调。可问题是,形式上的重视,显然没能换来实质上的蜕变。
说实话,对节目中“记者购买了2瓶兰花精油,总共1204元”之类,有故意送宰之嫌的曝光方式,我并不认同。但是,不诚信的行为体现在方方面面,出奇昂贵的价格,吃饭须先画押,点菜时的200多元在结账时变成774元,是典型的宰客行为。
重视游客的体验和感受,将游客的满意视作比“吸金”数字更高的追求,这是“国际旅游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事实上,对于价格的高与低,理性的游客自有判断,也不会无端苛责。基于此,媒体的曝光也好,游客的投诉也罢,是旅游市场良善秩序可靠的力量。与游客站在一起,重视每一起投诉,宰客问题没有治不好的可能;反过来,与收入站在一起,满足于“一次性买卖”,将投诉视为“恶意攻击”,宰客问题则难治。治理宰客问题,与其说是技术问题,不如说是一个态度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