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吴龙贵
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部署央企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对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进行调整,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央企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根据《财经》独家获得的消息,由人社部牵头,财政部等部委参与的对央企主要负责人的薪酬调整方案初稿已经草拟完毕,并开始征求意见。(财经网8月25日)
这份调整方案的一个主要建议是,央企、国有金融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薪酬将削减到现有薪酬的30%左右,削减后不能超过年薪60万元。根据这样的规定,平均薪酬较高的金融企业高管削减数额最大。
如此大的削减力度,如此清晰的改革方案,意味着央企高管薪酬改革即将从理想走进现实。
部分央企高管年薪过高,早为民众所诟病。相关数据显示,
2011年央企高管平均薪酬为72万元,2013年四大国有银行主要负责人的薪酬大部分超过100万元。表面上看,央企高管年薪似乎并没有高得离谱,但由于各个央企之间薪酬差距较大,年薪高达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央企高管并非个别。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薪酬,公积金、职务消费等隐性收入在央企高管的收入中占据很大的比重,有论者称“薪酬收入只是央企高管的零花钱”,而这部分收入事实上很难得到有效监管。
央企都是全民所有制企业,作为“雇员”的高管年薪过高,会让作为“主人”的公众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事实上,为了扶持央企的发展,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没有对央企上缴红利提出要求,然而等央企做大做强,到了该反哺国家的时候,却有部分央企曝出购买天价吊灯、违规发放巨额福利等丑闻,加之一些央企高管拿着天价年薪,这些都令民众心生不满。
虽然不少央企都已进入世界五百强,利润连创新高,但这些业绩更多依靠的是行政性垄断和国家政策扶持,而非央企高管的个人经营能力,盈利质量和经营模式亦与公众的期待相距甚远。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姚景源就曾表示,即便把银行行长换成小狗,银行也照样能挣钱。话糙理不糙,央企高管的天价年薪与其能力和贡献未必相衬。
进行央企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央企高管在身份上的双重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职责与收入的错位。金融领域的高管薪酬平均高于其他国有企业,源于从2002年开始的国有银行改革。以五大银行为首的国有银行改革,将国有银行彻底推向了市场,在资本市场框架内公开、透明运作,并严格接受市场的监督。在这次改革中,国有银行的高管薪酬大幅度提升,整个银行系统员工的薪酬也得以全面提升。但事实上,这些国有银行的主要负责人仍然属于中组部管理的干部,仍然享受相应级别的干部待遇,由此就形成了薪酬市场化、职务身份并未市场化的现象。
亦官亦商的身份双重性,让央企高管可以像职业经理人一样,在收入上按市场规律办事,拿着天价高薪,但又同时享受一定的行政级别,不用承担职业经理人的市场风险,其经营业绩难以与其薪酬和待遇形成良性互动,这不仅不利于激发央企的经营活力,也遏制了央企的创新能力。
央企薪酬改革的关键,就在于厘清市场边界。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根据高管的不同身份来拟定不同的职务职责和薪酬体系。具体而言,属于政府官员的高管,其薪酬应参照同等级别的公务员,而属于职业经理人性质的高管,则按市场化原则来定价,并建立长期股权激励机制,收入与其贡献大小直接挂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