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亚洲
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15日播发了稿件《66.8万元的奢侈“培训饭”就能随便吃?——追问部分官员热衷参加“天价学习”的背后》,其中提及北京大学设有学费66.8万元的“后EMBA”培训项目、“其中一半是政界人士”,在社会及网络上引发关注。随后,北大公布学员名单,称“没有政府官员”。
记者追踪探访发现,招收官员读“天价培训班”在北大早有先例,甚至一些毕业后的地方官员担任了北大“后EMBA”同学会分会会长、副会长。同时,除了“后EMBA”项目,北京大学还有大量打着“总裁”“政府干部”招牌的高价培训。从暗访的情况来看,基本可以确定的是,北大方面所公布的学员名单,很可能是基于舆论压力之下的有选择性公开。事实上,撇开纷纷扰扰的回应和暗访,一个只能拿到结业证书,却要价高达66万元的天价培训班,本身便充斥着无限联想的空间。
自诩为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在赚钱道路上这般狂奔,是在践行校训“兼容并包”吗?虽说根据相关规定,鼓励公务员本着“工作需要、学用一致”的原则参加学习、培训。但是参加这样的天价培训班,符合“工作需要、学用一致”的原则吗?学费如此高昂,他们又是如何进入的?正如有媒体曾形象揭示出的,“天价培训班”背后是“政商混合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层里,聒噪着“积人脉、混关系”的功利与虚浮,善于利益算计的商人们获得比商业课堂知识更宝贵的稀缺资源和商业机会,而政界人士则在怡然自得中享受权力寻租所带来的快意。遗憾的是,这已然成为诸多名校争相泛滥的存在。
有必要拎出这样的两句话:“本以为八项规定、反‘四风’之后报名人数会减少,但我们发现很多领导干部的学习计划并未减少”;“高达几十万元的天价学费确实存在问题,但因缺乏制度制约,我们也颇感无奈”。前者出自天价培训班招生老师,后者来自广东某组织部门公务员。在惊讶和无奈中,我们也看到破解之道:持续的严厉监管和有力的制度规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