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陈伶娜
日前,中国校友会网发布《2014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针对1952~2013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近3000名高考状元的求学与职业等状况展开最新追踪调查及研究分析。报告显示,在高考状元志愿选择中,就读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等“赚钱”热门专业的人数最多。(《京华时报》6月19日)
状元最爱“赚钱”专业,这样的报告结论,难免引来非议。似乎让人们觉得,高考状元们都长了一副“势利眼”,状元光环多了一圈庸俗的阴影。
调查报告显示,选择经济专业的高考状元最多。无独有偶,曾为笔者高中同桌的当年度省文科状元,所选专业便是经济专业。不过,在当时的我们看来,她选择这个专业是理所当然、不乏理性的,她付出了最大且最精巧的努力,得到了全省最高的分数,在有能力去选择的前提下,当然是要选国内“最高”学府的“最好”专业。换言之,倘若不是对未来有着明确的预期,其他任何人成为高考状元,也可能“毫无个性”地作出这样的选择。
说到底,从“学而优则仕”到“学而优则商”,高考状元的“最爱”,不过是社会主流价值的引导和折射。为何北京大学古生物专业只有一名毕业生?为何农学专业没有一位状元报考?在商业社会中,商业精英成为世俗者眼中成功人士的典型,财富更是和权力一道,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而在一个刚成年的高三学生眼中,对于未来不会有太清晰的认定,因而大多数人便是遵循了这一世俗标准。尤其,当他在面对大学专业选择无所适从时,一些“热门专业”盘点、大学专业排名、“红黄绿牌”区分,便成了他们及家长选择的重要参考。与此同时,一些所谓的“年度最赚钱行业”、“富豪榜”、“名人榜”,都或多或少地将一段可能的璀璨人生与经济类行业关联,而经济学专业、工商管理学专业,是可能离这种人生最近的桥梁。
除了自身“钱途”考量,未来就业的压力,在中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当下,高考状元“向钱看”或许也算是一种经世致用的做法。这便是一个特定时代下,社会意识在年轻一代“致未来”时刻下的印记。
同样的,当武汉外国语学校500余名高三学生筹资近10万元举行毕业晚会,以西装旗袍、走红毯的方式“致青春”时,也不难看到这样的印记。近年来,致青春系列题材频频被搬上荧屏,诗歌可能是某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摇滚可能是某一代人的青春狂欢,读懂了他们的青春符号,再用同样的思维来理解“10万元办高中毕业晚会”,便不会再觉得是离经叛道。500余人凑10万元,人均200元的支出,也算不上奢华。而且,这又是一所外国语学校,或许多了些西式教育,在一些外国电影中,高中生毕业晚会也颇为常见。更何况,在各行各业习惯于用各种典礼、晚会庆祝或纪念什么时,学生们效而仿之,又岂能一味地诘责。
当我们大多数人循着世俗的标准经历当下和选择未来时,要求价值判断尚初步形成的高中生脱俗,难免苛刻。当然,强调在时代语境下来看待高中生的“致未来”与“致青春”,也并非就表示这种存在完全合理。在大多数人对热门专业趋之若鹜,随波逐流地追求功利化的未来时,同样也需要“一个人的毕业照”中那样的女孩,有独立判断,坚守初心;当95后以盛大、繁华、热闹的方式纪念青春脚步时,也有80后大学生以出家为青春落幕,以及诸如海南鹦歌岭的大学生护林队成员那样,将青春付与绿色,甘于寂寞、安于淡泊。
关键是,从高中生的“致青春”与“致未来”方式中,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社会整体氛围的人文与物质比重,反思教育产品中独特与个性的稀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