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事快评)解决干部走读需弃“搬砖思维”

(2014-06-07 01:15:34)
任小康
    为切实解决干部“走读”问题,陕西省委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市县党政领导干部在工作地安家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市县党政领导干部不得把家安在其他城市。(《新华每日电讯》6月6日)
    作为公职人员,如果工作在一个地方,家庭在另一个地方,经常“走读”的话,既会增加财政负担,也难免消耗官员的有限精力,与服务对象产生距离感和隔阂感。从这个角度上看,陕西出台专门的规定,对领导干部怎么安家进行制度设计,既是走好群众路线的应有之义,也符合现代政治伦理的要求。
    细究起来,陕西省出台的这项专门规定,亮点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制度措施约束的对象“升格”了。事实上,很多地方都针对干部“走读”现象进行了规范和治理,但目标群体多是针对乡镇干部,而陕西省这次把约束对象提升到了市、县两级的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无疑更彰显了治理“走读”行为的勇气和决心。“郡县治,天下安”,市、县两级领导理应扎根当地,融入基层,让施政方略、决策措施更接地气。前不久,有媒体报道一个贫困县的县长长期住在省城,县里的工作人员只能提着文件袋送至省城给他审批,试问这样的县长如何能把工作干好?如果对治理区域连感性认识都没有,又怎能善谋百姓福祉?
    其二,制度设计既有“硬的”,更有“软的”。在我们的政治语境中,素来强调官员要有奉献精神和吃苦精神,从道德上感召当然没错。但不考虑其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人”的基本需求,无疑也是走进了误区。事实上,从各地的实践来看,一些地方针对干部的“走读”现象,往往是采取硬办法,要么通过明察暗访严格考勤、要么对走读行为进行点名通报,对干部“走读”的原因却不过问、不关心,这些硬办法短时间内能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干部内心深处有抵触情绪,结果一阵风过后,“走读”现象又死灰复燃。
    而在陕西省出台的这项意见中,既在提拔等方面对干部就地安家划出了“硬杠杠”,更提出了一些人性化措施,比如要求“配偶要随调随迁”“组织部门帮助协调安家困难”等,“软”、“硬”兼施,制度执行的阻力会更小,效果会更好。
    法国哲学家里耶曾说:“家庭不但是身体的住所,也是心灵的寄托处。”西方国家施行“官邸制”也好,陕西要求市县官员就地安家也罢,政府关注公职人员的“家事”并非多管闲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治理地方干部“走读”现象时,如果能既讲原则也讲“人情”,尽可能兼顾好领导干部的工作和生活,人性化地化解他们的“后顾之忧”,对促进政民互动、构建官民互信是大有裨益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