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1日,河南郑州市纬五路与经一路口,被誉为河南首家免费诊所的“国平义务诊所”悄然开张。2014年6月,它悄悄关了门。如今看来,“免费诊所”被事先不看好的人言中:“免费的东西都长不了。”义诊老专家周国平表示:等我好了,“免费诊所”一定要继续。(《郑州晚报》6月5日)
在“看病难”、“看病贵”的时代背景下,“免费诊所”从概念上就颇具吸引力。并且,它实现了医药分开,还促进了分级医疗,缓解了紧张的医患关系。在这里看病,医生免费开方,患者自行去药店买药;退休老专家提供义务诊断、就医咨询和简易康复治疗;接受卫生部门和红会监管。尽管时间并不长久,但“免费诊所”的样本价值却不容小觑。作为医改的个体探索,“免费诊所”至少提供了一种可能——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的共同参与,为老百姓的医疗诉求找到一个与众不同的出口。
对于那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弱势群体来说,仅仅依靠家庭的力量难免力不从心。在求医问药过程中遭遇的“有病无钱莫进来”,让他们见识了制度的麻木与冷漠,也见证了人性之爱的缺失。在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救助体系尚不健全、不可能完全涵盖老百姓所有医疗需求的格局下,“免费诊所”提供了“病者有其诊”的平台。
义诊的老专家们身体受不了也好,诊所租用的场地房租太高也罢,“免费诊所”的暂停,是主客观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但更为关键的是,这种缺乏政府制度“补血”、背离市场机制、完全依靠民间力量“输血”的医疗方式,不可避免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生存困境。
从过往的经验来看,任何一个公共问题的解决,通常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形成合力,单纯依靠或者忽略某一方面的力量往往都是不可取的。一方面,“免费诊所”缺乏公共财政投入,在公共服务网络体系中处于一个孤立的节点;另一方面,“免费诊所”看病不收一分钱,患者拿着医生开出的药方自己到药店去买药,完全打破了“以药养医”的医疗顽疾,虽然修复了医患关系,却陷入难以持续的尴尬之中。
面对“免费诊所”,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这些“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医务工作者,用“医者仁心”的爱与关心,用“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的共同体意识,以朴素人性的责任和担当,共同支撑“免费诊所”的运行,尽管时间不长,却依然让人感动。
在物质丰盈时代,老百姓对身体健康有着更为强烈的渴求,为老百姓的“生命之舟”保驾护航,显然离不开公众参与。作为公众参与的一次尝试,暂停的“免费诊所”不管是否继续运作,其示范作用都不容忽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