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察家)规范打车软件,监管之手不宜伸太长

(2014-05-29 02:35:35)
标签:

杂谈

白翎

 

    今后,交通运输部拟对出租车电召服务加强规范管理,并逐步实现出租汽车电召服务的统一接入管理。27日,交通运输部在其官网发布《关于促进手机软件召车等出租汽车电召服务有序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意见稿对出租车电召软件服务管理、终端发放、安全规范等方面做出8项规定,公众可在6月10号前提出反馈意见。(《新京报》5月28日)
    就个人体验来看,笔者对目前市场主流的打车软件是予以好评的,打车快捷且支付方便。出租车司机因为空置风险降低,还有补贴可拿,服务态度好了很多。付款时,免去了忘带钱包等忧虑,且对于那些无论零头是两毛还是六毛,都要“四不舍五要入”、习惯从打车人身上多割一点蝇头小利的司机,可以“说不”,消费多少就付款多少。付款之后可以做出用车评价,对于好评率欠佳的司机有所提防。整个过程中,出租车司机和乘客都明显受益。
    当然,打车软件导致了一些市场乱象,比如影响驾车安全、对马路招车变相拒载等。此类现象确实需要予以规范,使之纳入有序发展轨道,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过度干预市场,比如征求意见稿里提到的“电召服务企业实行市场奖励计划的,应当提前10日与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沟通,并提前5日向社会公布奖励计划实施标准和时限”等条款,显然有伸手过长之嫌。
     此外,意见稿拟对打车软件统一接入管理,通过统一的城市出租汽车电召服务平台运转,然后推送至统一车载终端播报。这就要求传统电召平台有着相应的技术水平。而就目前部分城市的实践来看,并不乐观。
     打车软件核心的功能是精准分配订单,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方法分析司机的接单习惯,并选择订单推送,提高叫车的成功率。而当下很多城市的电召平台无法支持实时语音、地图导航、移动支付、异地预约等功能,无法实现司机、乘客互联互评,建立诚信体系等。苏州出租车司机对传统的电召平台的体验是,只粗略说明乘客的位置,没有定位,有时要反复和乘客沟通,而且车载终端没有语音播报,需要查看屏幕,分散注意力。网友Hankertg抱怨:“苏州市统一接入管理后,打车不方便,等待时间长,司机各种找不到打车人”。此前,嘀嘀打车在重庆的日平均打车成功率是85%,但接入车载终端后,试了一天,打车成功率仅为3%。
    政府监管的目的是兴利除弊,应是在维护市场秩序的同时,也保护消费者利益,鼓励技术创新。这意味着,政府监管之手应有度。对打车软件行使监管权无可厚非,但伸出的手不宜过长。比如目前北京市交通委实行的“只监管,不调度”的打车软件监管模式,就比较柔性。再比如,随便加价、开车接打电话等问题,可以通过督促企业改进技术实现。新加坡的打车软件,司机在接受订单后,一段时间内不会显示新的订单信息,同时禁止加价功能键。这些经验都值得借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