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翎
孩子的教育永远是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家长们各出奇招,想尽办法。妈妈网上,有个叫“甜妈”的网友很火,网上熟悉她的人都喊她“疯妈”:孩子写作文《桃花》,不知道桃花长啥样,什么味道,“女儿对大自然太陌生了”。于是上个月,她索性在北碚区农村包下一座山,想让女儿和小伙伴们在体验中认识自然,描绘自然。(《重庆晚报》4月24日)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样的诗句,大抵很多孩子都可以背诵起来朗朗上口,却未必能够想象出其景象之美妙,或者纵然能够通过触手可及的电子产品,在网络上辨其形色,却未必识其味道。所以面对关于写花的作文题目,很多孩子选择从网上抄袭。孩子对于大自然的陌生,让这位“疯妈”产生了包下一座山来让孩子近距离认识、了解自然的念头。此举与“为女儿买幼儿园”的行为一样,不仅难以效仿,也难免让人觉得小题大作。毕竟,要让孩子了解自然,一次外出踏青同样可以实现。
不过,进一步了解后发现,“疯妈”之疯,确实如她自己所言,“不是疯子的疯,是疯狂的疯”。因为她不仅是为了女儿包山,也是想以此试水教育创业,尝试为孩子开展农耕体验的商业项目。而于当下教育而言,这位母亲的“疯狂”则反映出基础教育中体验式教学的欠缺。背过《悯农》却没见过禾苗,吃过猪肉却没见过猪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未尝不是如今很多孩子的真实写照。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过于重视认知性教学,以概念判断说理对孩子进行灌输,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此同时,随着电视、网络和电子游戏的普遍化,越来越多的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沦为“宅童”。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去年发布的《城市中的孩子与自然亲密度调研报告》显示,在受调查的1300多名儿童中,12.4%的孩子具有“自然缺失症”的倾向,国内20个省市的小学、初中生中48.5%的孩子每周户外活动时间少于3小时。
“大自然缺失症”这一概念,由美国儿童权益倡导者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首次提出。它并不简单意味着与自然的隔膜,其症状还表现为创造力低下、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调节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差、对大自然缺乏好奇心、孤僻冷漠、社交障碍等。“大自然缺失症”儿童已经引起了许多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广泛关注。如今,自然体验教育在各大城市悄然兴起,但依然“非主流”。
爱默生说:“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当学校春游因安全问题在多地面临被禁的尴尬,学生的自然体验和环境教育不应就此裹足。据悉,美国政府于2009年推出了No
Child Left
Inside法案,敦促各个州设立环境教育标准,鼓励儿童到户外进行主动的发现式、实践式学习。我国虽然尚没有类似的规定,但重建孩子与自然的联系,也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而父母也可以担当起孩子的“自然体验师”,帮助其习得自然情怀与田园感受。这未尝不是“疯妈”为女“包山识桃花”予我们的启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