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二
4月18日是南京市规定的小升初跨区借读生回原籍登记的第一天,在不允许跨区择公办校的严规下,名校云集的鼓楼区,报名的人特别多。记者发现,有些孩子根本不符合户口、实际居住地及房产证三个条件,但不少家长拿出了近期才办的离婚证,有的还是登记前一天才离的婚。他们都是一方放弃婚后房产,带着孩子迁回住在名校学区房的父母家。(《北京青年报》4月20日)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为了让孩子读一所好学校,居然想出了离婚这样的馊主意。名义上大家还是一家人,实际上,父母已经是法律上的离异关系,彼此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父母为了孩子读好中学而离婚,一来,无疑人为地制定了家庭不稳定因素——现实中,有多少假离婚的夫妻,最终都成了真离婚?父母这样做,无疑是对家庭伦理关系的戕害,为日后家庭矛盾的产生埋下了隐患。二来,家长也是在向子女言传身教一种“实用主义”的观点。婚姻说到底是契约关系,可是为了孩子上学,父母可以随意撕毁契约、背弃契约,这无疑会让孩子们削减对法律的信仰与敬畏,完成了为达到目的,可以任意违背契约、撕毁契约的启蒙教育。
当然,家长们这样做,也是有苦衷的,他们普遍认为自己是被逼无奈。现在在城市里,每家基本还是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就是家庭的未来与希望,在教育资源有限的当下,家长们为了孩子读一所好学校似乎也别无选择。就以南京来说,教育资源多集中在鼓楼区、玄武区,而其他区的学校无论在师资还是升学率来看,与这些区差别明显。为了孩子能读一所好的初中、高中,将来顺利进入名校,有一个好的前途,家长即使明知道离婚隐患重重,可是两权相害取其轻,还是会义无反顾地选择走这条路。
其实,这种事情不仅仅在南京出现,中国青年报曾经做过一项调查,调查发现,85.7%的人感觉身边有为了规避房产调控、为了买学区房而“功利性离婚”的现象。进一步分析发现,一线城市的受访者表示“功利性离婚”现象较多的比例最高,达到44.5%。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县城的比例分别为43.4%、40.7%、36.0%。
难道说,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家长们就非要走这条路吗?破解这一困局,关键在于打破教育资源过度集中的现象,实现均衡分配。目前,某些城市的重点学校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利益链。2012年两会时,一些代表委员就提出,这些垄断一个城市甚至一个省份最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以追求升学率为直接目标、隐藏着利益垄断的“超级中学”,一旦“扎堆”出现,将加剧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现象,造成事实上的教育不公。
现在,已经到了诸多家长为了让子女读好学校,而不惜离婚的地步,这种现象当引起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注意。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垄断的现实并不是没有办法打破,解决父母“突击离婚”也不是一道无解的难题,关键是看教育部门有无此决心,是否能拿出壮士断腕、啃硬骨头的精神舍弃利益,大胆改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