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翎
位于云南腾冲县城西北方向的腾冲北海湿地保护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这里生物多样性复杂,是众多水生鸟类的乐园。不过,近日有网友质疑,该保护区里的鸟类科普宣传资料做成了“菜谱”。腾冲县旅游局表示,会对相关内容进行修改。(《南方都市报》4月10日)
在网民“山鹰加错”展示的图片中,大斑啄木鸟的宣传牌“其他”一栏上说明:“全体可入药,有滋阴补虚、健骨、解毒的功效”。包括赤麻鸭、白胸翡翠、绿头鸭等珍稀鸟类动物的介绍,均写有“肉味鲜美,食用强身健体,可入药”的字样。该网友质疑,“你这是让市民、游客到附近农家乐照单点吗?”对此,腾冲县旅游局通过其官微“腾冲旅游微博”回应称,“没有这样的意图和想法,相反的是想告诉更多的人要保护我们的湿地和依赖湿地生存的这些鸟类。我们的农家乐也是找不到这些鸟类的!宣传版面上的内容应该来自相关书籍”。
湿地保护区身负野生动物保护之职责,其科普宣传的最终目的也应该是让人们认识动物,进而珍惜和保护动物。或许相关部门对于这一职责的努力和宣传的本意不容怀疑。然而,遗憾的是,从宣传方式上来看,科普成了“菜谱”,告诉人们如何肉鲜味美,如何滋补,很可能让老饕们顿生食欲,可谓与本意背道而驰。就保护区的定位而言,这样的“食谱”
性科普不啻为一个弄巧成拙的笑话。
与之类似的是,小学语文课本上《松鼠》一文的最后一段竟写道:“松鼠的肉可以吃,尾巴上的毛可以制画笔,皮可以做衣服。”
此外,几年前,旧版《新华字典》也被质疑有歧视动物之嫌,许多野生动物被标注为“肉可食,皮可制衣”等。幸好,据称新版已开始改进。
不可否认,食用价值确实也算是部分野生动物的价值之一。但动物保护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避免人类对其伤害和食用。因而,动物相关释义或科普的内容涉及食用、药用价值甚至“皮可制衣”等实用价值,显然已经不符合动物保护尤其是野生动物保护的理念,强调这些价值的效果可能与保护的目的南辕北辙。虽然说“内容应该来自相关书籍”,相关解释也可能实事求是,但所谓宣传,即是“说什么”与“不说什么”的技巧,这一宣传艺术有一个不那么好听的学名叫做“洗牌作弊法”。就野生动物的保护而言,个人以为,宣传其珍稀性,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远比阐明其食用药用价值更能引发人们的保护意识。
对于人们不熟悉的野生动物种类而言,宣传牌的意义在于让人们增进了解和认知,那么,你要让游客了解什么应该明确,让宣传内容与宣传预期一致。或许某些词句只是一笔带过,但不要轻视其传播效果。短短几句话,会让人们形成一种印象,比如这是一种“可爱”的鸟,还是一种“可吃”的鸟。
中餐文化有“猎奇”及食补的习惯,但饮食文明和医药文明的发展,动物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已有替代品,流行性疫病的出现更让滥吃的陋习饱受谴责。要避免人们滥食野生动物,除了法律法规的明令禁止,让盗猎者与滥吃者担责,更需要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上加以引导。更何况,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样的进步不应停留在理论上,而应融入我们的社会意识和个体行为中。作为保护区管理方和旅游管理部门,如何掌握宣介的艺术,或许还需要补上一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