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男生危机”,上海市八中招收了两个男生实验班,目标是“在尊重男生之思维发展的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把他们培养成“浩然正气、乐学善思”的男生。截至目前,这依然是中国当下仅有的全是男生的班级。(4月9日《中国青年报》)
男生班不过是应试教育的“变形记”
杨朝清
在眼球效应时代,稀缺而清新的男生班,想不吸引公众的注意力都难。男生班设置的初衷,是在尊重男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把学生培养成为“浩然正气、乐学善思”的男生。男生班培养学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性别社会化的过程。然而,男生班只是性别社会化的一种路径,而非全部。
性别社会化的本义,是在尊重个性和自主性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不断强化性别意识,塑造性别认同。当学生的角色扮演和公众的角色期望断裂甚至脱节的时候,人们通常就会认为这是性别教育的缺失。上海的“男生班”也好,广州的“淑女班”也罢,都试图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进行矫治和纠偏。
伴随着社会变迁,出现“男孩女性化”、“女孩中性化”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一些焦虑的成年人对这样的社会新变化却并不适应,认为是学校教育出了问题,于是就采取一种单向度的性别教育方式来治理。可是,“男生班”既无法割裂学生与社会结构的关联,更无法进行逆向的性格审美。从这个角度上说,男生班尽管初衷良善,却难以承载性别社会化的重任。
更何况,所谓的“男孩危机”实质上只是一个伪命题。在学校教育中,女生比男生表现得更加优秀、成绩更好、担任学生干部的机会更多,就得出“阴盛阳衰”的论断,未免有些草率。即便真的如此,学校教育需要的不是将男女生“分而治之”,而是应该在课程设置、评价体系上进行改革和优化,对男生进行某种程度上的“弱势补偿”。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只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可是,现实却令人无奈,明知道功利化教育不可取,却又身不由己地被裹挟在教育流水线上。就连评价男生班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也是成绩上的变化——在最近的一次全区统考中,男生班的成绩已经远超全区平均分;而他们入校时的平均成绩,要比全区平均分低一点。
男生班所看重的,并不是性格的塑造、人格的教育对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影响,而是强调纪律观念、竞争意识对提高学习成绩的效果。这样的“圈养”虽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却难以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俗套,谈不上教育的转型和创新,不过是应试教育的“变形记”。
留住渐行渐远的男子气
钱兆成
笔者以为开办男生班是有一种有益的尝试。应该注意到,当下男生的心理越来越趋向于女性化,男子气概似乎已经渐行渐远。我们常说,男人要有个男人样。这个男人样就是男子气概,我们赞赏这种男子气概,这种阳刚、果敢、勇猛、顽强、坚定的品质在条件艰苦的年代里尤为可贵。这种男子气概是必须弘扬的,尤其是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每一个家庭都需要一根顶梁柱。
可惜,正因为社会竞争的激烈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男孩的父亲通常在外打拼,父与子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少,男人的气概也难以传承。相反,孩子在家中经常依赖母亲,在学校则听从女老师的话。久而久之,很容易变得细心有余而阳刚不足。
我们常说男孩要穷养,这是有必要的,只有让男孩子从小接触挫折,让他们艰苦的环境中得到磨练,才能磨练出男子气概。然而,当下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存在问题,这就需要一种专门磨练男孩性格的男生班。
面对男孩危机,笔者以为在学校教育方面,要给孩子一定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他们敢于冒险的品质,同时应该协调基础教育男女教师的比例。在男生班中,教育工作者要实事求是给孩子提供宽松、个性和多元化评价制度。譬如传统的教育认为男生嬉戏打闹是一种淘气的行为,一些校规明文禁止这些行为。然而,殊不知这是一种男性的天性,教育环境不要打压孩子的大胆个性,将“好动”当做一种良好素质。多让孩子在运动场上发挥男性的天性,这样,男子气概才有可能王者归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