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翎
记者从沈阳市政府绩效考评办公室获悉:今年,沈阳市政府绩效考评有较大变化:适当调低了经济发展的考评分值,新增设改革创新考评指标,取消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速奖,增设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奖。(《人民日报》4月8日)
当地上有雾霾围城,地下有水源污染,片面追求GDP增长的代价不再是危言耸听的预言,而是如影随形、真切的呼吸之痛。反思经济发展的目的成为一个不仅关乎未来也关乎现在的迫切话题,急功近利的“唯GDP论”难逃其咎。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出发的目的——美国人约翰·格拉夫和戴维·巴特克在《经济到底为了什么》中提到,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最大多数人提供最大、最长久的幸福”。
GDP是判断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适度的GDP增长是稳定的前提,但GDP并不是万能的。它无法描绘经济全局、不衡量增长的代价和方式、不衡量社会公正和幸福。当民间对GDP注水的怀疑不可避免,当中国网民将“GDP”调侃为“割地皮”,当某贺岁电影也试图向被雾霾遮挡的太阳、被污染的山川河流道歉,民众对于要“金山银山”还是“绿水青山”的选择愈发明晰,对于转变发展模式的期待愈发深切。
当然,不仅是环境污染的拷问和民生的期待,破除“唯GDP论”也已逐渐成为官方共识。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举行后,中央政府淡化GDP,注重增长效益的方针非常明确,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调低GDP增速目标。与此同时,开始推动地方改进政府考核体系。中组部下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地方政府淡化GDP考核,增加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等考核指标的权重。而沈阳取消GDP增速奖正是政府绩效考核改革的具体表现,符合当前国内各地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去GDP化的潮流。
GDP高烧与政绩冲动关系密切。政绩考核作为“指挥棒”,此前正是以GDP论英雄的考核方式,催生了“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数字出官”和“官出数字”等现象,导致了发展过程中的“GDP崇拜”,最终,“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的“黑色GDP”让我们付出了代价。
沈阳以往考评比较偏重经济发展,今年减少了经济发展类的考评分值,将其增加到改善民生方面。此外,取消了GDP增速奖,增设了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奖。新增设了“食品药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两项考评指标。这一减一增,应该说体现了转变发展方式的思路,也回应了民生关切。
当然,政绩考核本身不是目的,考评指标的设立只是一种奖惩机制,其最终目的是促成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持续改善。“考试方式”转变了,“考试结果”如何还有待观察后效。在淡化GDP,强化从民生、环保、公共服务等指标来衡量政绩的同时,还需增加GDP的含金量。不仅要看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而且要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平正义的彰显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比如天蓝不蓝,老百姓是否住得起房、看得起病、养得起老。说到底,民生幸福感才应该是终极的考核尺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