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翎
前天,昆明纺织厂生活区55栋3单元一对空巢老人被发现死于家中。昨日,晚报记者再次回访昆纺生活区了解到,这已是该小区第四起空巢老人家中去世、无人知晓的事件。(《春城晚报》4月3日)
空巢老人孤死家中无人知,这样的悲凉之事在全国各地已不鲜见。最令人扼腕的前例是,独居老人离世5年无人知。“孤独死”也是很多饱受人口老龄化困扰的国家所不得不面对的社会问题。据日本NISSEI基础研究所的推测,每年日本有超过15000名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在孤独中死去。然而,同一小区发生4次,不能不让人唏嘘。
人出生时大多是热闹的,离去时却可能是寂寞的。成为一家人,是最特别的缘分。父母离世时有子女在侧,大抵也算是最后的幸福;对于有心的子女而言,能够与父母共度最后的时光,大抵也才能够不留遗憾。因而,空巢老人“孤独死”,不仅拷问亲情伦理,也追问世道人心。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和我一样,常有“子欲见而亲不待”的惶恐。我的爷爷奶奶都已经八十多岁了,每一次回乡探亲,我都会将其当做最后一次见面来珍惜。当奶奶学会使用手机,随身携带并能够坐在家门口与众儿孙通话时,那样的画面让我倍觉心安。想来,如果为人儿孙的,能多点这般的“惶恐”,能够“且爱且珍惜”,“孤独死”的事例是否就能够少些。
所以每一次面对“空巢老人”孤独死的事情,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子女的冷漠。对于上述新闻中的老人,子女的解释是:“父亲不欢迎我们回来看望”,“平时回家去看望老人还被骂了多次”,这样的解释或许可理解,但恐怕也不是推脱全部责任的理由。《礼记·文王世子》中提到“问安视膳”之说,即每日必问安,每食必在侧,为子女侍奉父母的礼法。现代人可能做不到那么周全,哪怕“常回家看看”已被列为法定义务。但常常打个电话问安,是能够做到的。故而,避免空巢老人“孤独死”悲剧的首要,便是“亲情守望”。
其次,有必要重提“邻里守望”精神的重建。“门对门,不认人”是很多现代社区生活的真实写照,但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对于老人集中的社区,有必要加强社区干预和关怀,着力拯救邻里关系。比如社区通过举办“邻里节”、“舞邻大会”,引导居民走出小家走进“大家”,尤其能够让“空巢老人”互相熟悉并帮扶和守望,让“孤独死”后“无人知”的悲剧不再重现。
对于独居老人,或某些空巢老人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得到家人的照料,那么社会就应该多给予一些关注。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政府有必要重视“孤独死”这一社会问题,比如进一步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建立定期联络制度,为高龄老人提供定期上门体检等服务,推广“电子保姆”、呼叫平台等服务举措。除了子女和家庭尽到孝敬和守望义务,空巢老人面临的困境还需要政府、社会等多方面的合力解决,建立起关爱的“保护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