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评论员 姚文晖
3月25日晚19时,杭州市政府宣布自3月26日零时起,在全市实行小客车总量调控管理,采取控制总量和“错峰限行”调整的双重措施。虽然已有心理准备,但一些消费者还是不敢相信限牌会来得如此之快。大量网民高喊:“杭州,你欠一个承诺,更欠一个解释!(《京华时报》3月26日)
从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限牌令,到政策正式实施,只有短短的5个小时。杭州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陆献德称,总结其他已推“限”城市的经验,选择“突然袭击”的方式更为保险。@新华社中国网事对此发表微评:“从广州、天津再到杭州,没有广泛民调,没有公开征询,却俨然把‘半夜鸡叫’当成‘先进经验’,需要那么急吗?”
早有专家指出,用限牌、限行这种要求民众让渡私权的方式来治理城市交通拥堵,不是治本之策,改善城市交通状况,还是要立足于优化城市功能格局,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以减少市民出行刚需,引导绿色出行。不过这些事情做起来耗时费力,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喜欢下猛药。迫于情势所逼,偶尔下猛药也不是不可以,但不能罔顾民意与程序正义,至少不能“不宣而战”,让市民措手不及。
关于杭州限牌,最耐人寻味的是“谣言”与真相的捉迷藏。有杭州媒体统计,自去年至今,限牌传言不绝于耳,而政府相关部门的“辟谣”不下10次。在今年的杭州市两会上,该市治堵办相关负责人还明确表态,限牌尚未提上议程”。最有意思的是,就在3月25日当天,市民中即开始传言当晚政府将宣布限牌令,甚至有一份与当晚发布会材料如出一辙的“新闻通稿”在网上疯传,有媒体记者致电杭州市车管所核实,工作人员回复“此为谣言,请勿相信”。孰料话音刚落地,限牌令应声而出,“谣言”被证实为真的。
之所以要向民众隐瞒真相,当地政府可能是担心引发汽车抢购潮,影响政策预期效果。但事实上,蔓延了半年多时间的“谣言”反而使部分杭州市民变得更加不理性,恐慌性抢购早就开始了——不会开车的,还没驾照的,原本不准备现在买车的,都加入了购车大军,市场需求被提前释放,这显然与“总量调控管理”的政策初衷背道而驰。这种非理性抢购在政策落地之后的5个小时内达到极致——某市民闯进杭州一家4S店,张口就要200辆面包车,无奈该店存货只有70辆,最终全部买空,工作人员花了两个多小时才开完票。当地政府有没有统计过,一个限牌令以及相关“谣言”给杭州市的马路上新增了多少辆机动车?
此一事件,受损最严重的不是市民利益,而是政府公信力。人是经验动物,政府作为公共决策的制定者和发号施令者,白天还在“辟谣”,晚上就变脸,如此朝三暮四,后者很严重。限牌令之后,此前因相信“谣言”而抢买了车的人,此刻一定是沾沾自喜,而那些坚信政府说法,以为不会这么快就限牌的人,想必后悔不迭。人们会从中得到什么样的教训?这绝非一城一地之失,今后再遇到疑问,该信谁呢?
近些年来,面对一起起公共事件中的政府声音,公众每每习惯性质疑,习惯性反对,乃至于出现某种“逆向思维”——今年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说,现在一些民众已经摸索出了“经验”:政府让我往东我就往西,政府让我养猪我就养鸡。追根溯源,这种“老不信”正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不时失信于民而造成的。
杭州市交通运输局表示将追查限牌消息被提前泄漏的原因。依笔者之见,与其追查“泄密者”,更应该追查并问责那些说了假话的“辟谣者”,否则“半夜鸡叫”还会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屡试不爽的“先进经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