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翎
一句“明星就是比你们父母好”的气话,让一个女孩生命的时钟终止在了她的第13个年头。而杀死她的,竟然是她的亲生父亲。(《法制晚报》3月21日)
“杀女的那一刻,女儿的哪句话最刺痛你?”面对这个问题,这位父亲答道:“就是她说‘明星就是比你们做父母的好’,我听了真是寒心,觉得我们还不如一起死了算了。”一个原本极为普通的追星行为,在一个母亲患有精神残疾,父亲文化程度不高的家庭,升级为无法挽回的悲剧,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沉痛思考。
关于追星的话题,多年前的杨丽娟事件曾引起反思和热议。但一直以来,追星作为一种青少年亚文化,被主流社会嗤之以鼻,追星族也大多被贴以“脑残”、“非主流”的标签。然而,随着互动性极强的新媒体的发展,粉丝这一群体如鱼得水,他们攻占了各大微博的热门话题榜。就连马年春节联欢晚会,也不得不试图利用粉丝的力量,央广网在盘点“马年春晚”时,就将“粉丝”作为四大关键词之一,其中提到,“没有了赵本山的春晚,你会期待谁?没有了宋祖英的歌喉,你会关注谁?李敏镐还是华晨宇?有忠实的粉丝团做后盾,收视率得到了保障”。李敏镐是某热播剧主角,华晨宇是2013年某选秀节目冠军,在“高大上”的春晚上现身,尽管很多人习惯睥睨之,但从媒体的角度而言,正视粉丝群体,实现互动双赢是传播格局中的新课题。与此同时,商家对于粉丝经济的利用也愈加成熟。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粉丝文化,隔阂甚至对抗、漠视或鄙视都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态度。
单从上述悲剧案例中便可以发现,它已是青少年成长、家庭教育中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因而也是主流文化社会不能回避和轻视的问题,对于家长和学校而言,与其棒喝,不如引导;对于媒体而言,与其围观粉丝如何疯狂,不如传播追星正能量。
这一悲剧的女孩小南,因为追星,“花钱越来越厉害”,用以购买明星周边产品,每天上网追踪偶像信息,组织粉丝活动,超额透支了她这一年纪应该在学习之外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做出了“明星比爱父母强”的结论。倘若试图去窥探她的追星心理,成长环境的不那么光鲜与明星光环形成了鲜明反差,加上心理的不成熟、不理智,缺乏对父母的感恩,遭遇反对时自然激发了她的叛逆。可谓是追星“负能量”的典范。
然而,人们常常把“星空”作为梦想的意象词,明星既然被比喻为“星”,既然被仰望,也自然也可以发挥类似于梦想一般的力量。明星的身份不会是凭空而来,那么他的奋斗历程如何?他的人格力量何在?他的立世之道怎样?他怎样对待父母朋友?他有过怎样的公益行为?这些亮点,都需要父母去帮助发现,让孩子从纯粹的物质消费,转身为精神的榜样。文化学者费斯克就认为,粉丝与普通人的区别在于“过度”。而如何把握一个“度”,甚至,与偶像并肩难道不比仰望更好?都是需要父母去引导青少年去发现的。在前网络时代,有诗迷、戏迷,在明星充斥荧屏的今天,倘若加以调整,追星或也同样可以有类似于诗和戏一般的教化作用与榜样力量。
“我为星狂”,可以是迷药,也可以是动力。期待这一悲剧,能提醒那些追星的孩子们,反思自己的行为价值,寻找认同和归属的同时,也发现自我实现的力量,让追星成为正能量。对于粉丝的极端行为和引发的极端事件,父母如何反思自身的教育方法,媒体如何重构阐释框架,也是主流文化对粉丝亚文化进行疏导或转化的意义所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