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由谈)城市治堵不能一涨了之

(2014-03-19 00:00:02)
白翎
    
    近日广州市物价局公布《广州市优化调整停车场差别化收费方案》:一类地区住宅区露天停车场从过去每小时1元上涨到每15分钟1元,上涨幅度300%;路边咪表停车从每15分钟2元上涨到每15分钟5.5元,最高限价由80元/天上涨到176元/天;商业停车场由半小时5元上涨到15分钟4元。(《人民日报》3月18日)
    有人调侃当前国内对于汽车政策的态度:“鼓励买车,不鼓励用车”,着实矛盾。事实上,以停车费涨价治堵的逻辑,也正是指向过大的汽车保有量。截止2013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达1.37亿辆,全国有31个城市的汽车数量超过100万辆,大有“超日追美”之势。汽车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买车易,停车难,小路堵,大路瘫”也是很多消费者面临的困惑。
     现实中,炫耀性、符号化的汽车文化,行人及非机动车的马路弱势,汽车出行成为绝大多人的首选。与此同时,有限的路网承载力、停车位严重供应不足和滞后的城市规划,导致“汽车病”与“汽车梦”同时升级。很显然,拥堵的原因不能只归结为汽车保有量,除了上述几个因素,还有公共交通建设不足,覆盖率不足,线路不完善,便捷性、舒适性的欠缺,无法满足市民有尊严乘坐的预期等,导致公共交通系统的分担率普遍不高,市民愿意以金钱换时间和便利。
    因此,在城市规划仍是商业服务中心聚集于中心城区,公共交通仍未完善到具有比较优势的情况下,单方面让用车者埋单,有失公平。就结果而言,广州市社科院高级研究员彭澎也认为,从中国香港、日本东京等城市的经验来看,停车费要高到难以承受才可能促使车主放弃私家车;而地铁、公交要方便、便宜到有吸引力,才能促使转变出行方式。也就是说,如果停车费尚可咬牙忍受,而公共交通仍不完善,停车费调整的结果只是增加用车负担而已。
     同时,停车费上涨后,多收的钱如何使用和分配,如何透明公开,如果是“损公肥私”,则难以服众;此外,如广州公布的方案中,既然是为了“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状况、引导公共交通出行”,但为何住宅区同样涨价?如此,实际意图的暧昧,也让人怀疑。
    停车费涨价作为一项公共决策,需要有合理性与科学性的支撑,经得起推敲和质疑。所谓合理性,不是来一次通常都会通过的听证会即可;所谓科学性,不是自以为“可能有效,预计有效”,就先涨了再说。治堵如治水,治堵措施不是单一的,而是需要“组合拳”。针对导致拥堵的种种因素,城市规划、公共交通、停车场和停车位建设,以及所收费用的被监督,花在刀刃上,都是“拳”中之义,甚至可以说是上调停车费的前提。此外,在部分城市已有推广的免费公交也值得考虑。让市民自觉、自愿的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方是疏堵之道。在解决拥堵的问题上,政府的姿态不该是只取不予,否则,就算最终通过了,也免不了民怨累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