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海
3月1日,由河北省文明办等单位主办的“都市文明有礼·凤凰与善同行”大型社会公益活动走上街头,以一个刻意的“摔倒”,抓拍石家庄市民面对此突发情况的反应。据介绍,本次活动以践行善行河北、实现中国梦为主题,旨在倡导文明礼仪、助人为乐,传递社会正能量,传播文明向上的精神,传扬崇尚道德的优秀品质。活动中,每次抓拍到第一个帮助别人的人,主办方就会现场送出一辆汽车大礼。(《燕赵都市报》3月3日)
类似的“摔倒测试”其他城市也有。反对者认为,用谎言去验证谎言得到的只能是谎言,根本测不出社会的道德水平。这样的观点其实有失偏颇。虽然路人摔倒是假装的,但这和一些单位招聘员工时故意扔地上一个纸团,测试应聘者是不是具有公德意识一样,这叫设置情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石家庄的这次大型公益活动和当年的“商鞅徙木”有异曲同工之妙。表面上看,商鞅重金悬赏要求别人把一根木头从一个城门搬到另一个城门,纯粹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似乎有些荒唐,当时秦国百姓多半也不信。但商鞅说到做到,重奖了徙木者五十金,一下子就为政府树立起了威信。虽然剑走偏锋,但的确效果良好。
同样,“摔倒测试”对助人者进行汽车奖励,是对见义勇为行为的肯定,是对社会正气的褒扬。纵然是做节目,传递的也是正能量。活动设置的情境不能算做“谎言”,测试出来的助人者真实反应更不是“谎言”,这样的活动只是让我们知道,好人会有好报。这对于社会风气的好转,有益而无害。
判断一件事情的对错,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以现代法治的眼光看,商鞅徙木之举当然禁不住推敲,但针对当时秦国政令不通的痼疾,商鞅用“五十金”就让政府的信用重新建立起来,可谓高明至极。可以说,商鞅这一招为以后的变法成功奠定了基础,在实现“秦国梦”的道路上举足轻重。
客观地说,如果我们现在遍地都是雷锋,那么给扶起别人者以汽车的重奖的确没有必要,但在路人摔倒扶与不扶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难题的当下,这样的公益活动无疑是弘扬社会正气的一次有益尝试。真心期待,这样的“设局测试”能够收到“商鞅徙木”之效,如果此举能够扶起社会的道德,让人们做好事、帮助他人成为习惯,那么送出再多的汽车也值。
很多人担心的是,这样做短期内社会道德水平或许有所改善,而等到活动结束,没有大奖的刺激,恐怕就又要倒退回去了——这的确是一个问题。“扶不扶”之所以成为社会难题,其实并非在于市民缺少爱心,或是没有大奖刺激,而是怕遭遇讹诈。这就需要建立某种长效机制,说白了就是如何彻底免除公民在他人遭遇危难之际伸出援手的后顾之忧。但这是需要从立法层面解决的问题,难以一蹴而就。用“设局测试”这种方式奖励行善者,虽然治不了本,治治标总是可以的。当年商鞅徙木立信,也是为后来的大规模改革做准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