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城时评·周末话题】打车软件

(2014-03-02 01:40:28)
    一辆辆出租空车从眼前经过,伸手“扬招”就是不停,对于急需打车赶路的人来说,无疑是件十分郁闷的事。眼下,在第三方打车软件竞争升级、疯狂揽客的背景下,出租车司机的生意火了,但马路“扬招”则变得越来越难。大部分乘客认为,有了打车软件导致司机“隐形挑客”。(《人民日报》2月28日)随着打车软件之争白热化,其负面作用也逐渐显现。在部分“的哥”及年轻乘客享受打车软件带来的便利甚至获取补贴的同时,不善使用电子产品的中老年人、小孩却被“排除”在便利之外。打车软件,是革新者还是搅局者?如何兼顾公平和效率?是否需要“招安”?
    
   
规范竞争才是出路
孙明
   打车软件的血拼不断升级,的哥的姐和年轻乘客都享受到打车软件带来的优惠和便利,但由此产生的“后遗症”也不容忽视,比如出租车司机看单下菜碟,使不善于使用电子产品的弱势群体遭遇打车难。更有甚者,为了疯狂揽客,出租车司机还不顾行车安全抢单。笔者以为,虽然打车软件弊端显山露水,但一味禁止太过于粗暴。打车软件并不是搅局者,而是移动互联时代的革新者,只要能在技术和观念上改进,“软件”打车还是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
    首先,打车软件虽是市场的自发行为,但由此出现的司机拒载、加价接客、不顾安全抢单等问题,出租车管理部门不能作壁上观。不仅应该对诸如此类的违规现象采取零容忍,并制定具体措施加以整治和规范,还应该在管理体制和技术创新上有所作为,从而让“打车软件”满足不同乘客的多元需求。
    其次,出租车管理部门和软件运营企业也不能各自为政,而是应该完成信息的共享和技术管理的对接。这样诸如打车难、行车安全等一系列的管理难题才能迎刃而解。比如,通过出租车调度平台和打车软件的精诚合作,司机从打车软件接单后,车载顶灯就会显示约定。这样既可避免扬招乘客做无用功,也可避免司机打着幌子拒载。
    最后,出租车管理部门也不必视打车软件为洪水猛兽,而打车软件的运营企业也不能只顾市场份额,只有两方合作,才能共赢。
    当然,打车软件讲究市场效率优先无可厚非,但市场在效率一边,政府就得兼顾公平。比如,主租车管理部门可以推出针对特殊人群的预约平台,或者对搭载特殊人群的司机给及补贴,这样也许就能皆大欢喜了。
    矛盾不妨交由市场来调节
普嘉
    我已经用了一个多月的打车软件,享受着科技便捷和补贴的实惠。因为两大互联网巨头的“血拼”,每单获得12元~20元的打车补贴,确实吃到了免费午餐。正因为每次打车基本不花钱,则调动了我打车的积极性,随着补贴活动的结束,肯定会降低打车的频率,选择更实惠的出行方式。
    出租车凭借第三方打车软件疯狂揽客的局面,也只会发生在软件推广期,当使用打车软件补贴活动结束,伸手“扬招”可能还是最主流的打车方式。我在使用打车软件期间,有时在等待预约出租车接客期间,就有好几辆打着“空车”的出租车经过,这时候如果“扬招”反而会省去等待的时间。如果使用打车软件和“扬招”时一个价,在好打车的时段和路段,我会优先“扬招”。与此同时,使用打车软件的的哥们也有补贴,抢单后为了去接某个客人,他们可能会空载一段路程,补贴正好弥补了接客过程的损失。如果补贴取消,顺路接“扬招”的客人,所付出的代价更小。可以预见,打车软件补贴取消后,很可能只有在难打车的时段和路段,乘客才会使用打车软件来预约。
    据说,有的城市主管部门正积极协调“嘀嘀打车”“快的打车”两大叫车软件公司与出租汽车企业合作,以解决因驾驶员接叫车软件业务而“待运”车辆不接“扬招”业务的问题。我倒是觉得主管部门不要急着对打车软件“招安”,还是让市场来调节,等到打车软件优惠取消,也许打车软件和“扬招”的矛盾就自然消解。  
       
打车软件不是打车难原罪
木须虫
    很多人把现有行业乱象归结于打车软件。不过,应当理性看到,打车软件只是信息工具,起到的只是辅导作用,改变不了出租车本身服务的供量。出租车保有量对一个城市来说是固定,有人打得到,有人打不到,并不是哪个的哥在盯着手机卖呆儿,而是高峰时段这些车子供不应求。即便是空车遇招手不停,也是在服务的路上。
    城市打的难、打的贵问题一直都存在,根本原因是供量不足。有数据显示,上海出租车保有量只有5万台,对这个人口过千万的城市来说,怎么可能满足高峰出行的需求。类似的情况在其它大城市都存在。可见,叫车软件并不是打车难的原罪,即便是全面叫停,打不到车的仍然打不到。
    事实上,恰是供不应求,才把出租车盘俏了。没有打车软件时,出租车趴窝、拒载;有了打车软讲,信息变得透明起来,所有选择都能够在上车之前完成,让出租车在消费关系上有更强的话语权。所以,打不到车,行业主管部门动辄拿打车软件说事,显然是模糊逻辑,南辕北辙。
    打车软件改变只是双向选择的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把不会软件操作和没有手机软件的群体排斥在外,这个短板通过技术的完善和其它叫车信息平台的配套,可以有效解决机会公平的问题。但是,出租车行业的服务“死结”在于特许经营和数量管制。运营数量的严格管控,限制了出租车服务的供给总量;特许经营制造了变相垄断,消解了公共服务市场供给,调节供需关系与利益契合的重要功能。打的难的根本还是出租车管理行政依赖的强大惯性,打车软的出现,信息化的介入,如同一只万花筒,使得打的变得光怪陆离。从长远来看,允许出租个体运营,有条件放开出租车营运市场,终究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