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一则题为《盘点80后过年九大怕》的帖子引起网友共鸣,其中怕外甥侄子(给外甥侄子压岁钱)、怕送礼、怕亲戚邻居问工资等尤显突出。高额的人情消费不仅成为催生“恐年族”的重要原因,也让寓意祝福的传统习俗变了味。从2元、5元、10元,到100元、200元、1000元,压岁钱20年涨千百倍,马年压岁钱行情见涨。有媒体指出,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一所重点小学二年级的一个班级,50名孩子一共收到超过15万元的压岁钱。此外,“压岁钱”还成了变相送礼的“绿色渠道”。
面子心理作祟 消解节日内涵
近年来,孩子们过年收入大涨,而与之对应的是人们过年人情消费已经让一些大人“扛不起了”,压岁钱水涨船高,使压岁钱变了味。说起压岁钱有一个传说:在正月初一这一天,会出现一个叫“岁”和“祟”的鬼怪,为了辟邪或是赶走这个鬼怪,家长们习惯于在孩子的枕头底下压上一点钱。久而久之,社会上形成了这样一种习俗。清人吴曼云有一首题为《压岁钱》的诗:“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以为给孩子几十元、上百元的压岁钱“拿不出手”,一个最为重要原因在于重面子心理在作祟,以为给孩子压岁钱多就有面子,如果给孩子压岁钱少就很没有面子,害怕别人说你经济条件不如人,或者说你出手不大方等等。
俗话说,礼轻情意重。压岁钱的节节攀升,不仅让人不堪重负,而且让孩子掌管那么多压岁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更为重要的是,传统节日的货币化、金钱化,消解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不利于传统文化传承。
过新年,给孩子压岁钱重在“压岁”,而不在钱的多少;作为家长不应把钱的多少作为评价亲朋好友关系亲疏的依赖,而应该正确看待压岁钱,更应该不攀比,量力而行。
春节红包应回归祝福本质
张立美
春节期间,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是我们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习俗之一。传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长辈发的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宠爱和关心,本质是长辈对晚辈的纯真的爱,是一种精神感染的善,充满了亲情。
但是,近些年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压岁钱的标准也越来越高,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乃至上万元,已经成为很多人过年的沉重负担,严重偏离了压岁钱的本意轨道和善念。压岁钱本有的感情成分、亲情意识和纯真祝福理念越来越淡化,很多长辈将给晚辈压岁钱的多寡当做一种相互攀比的工具,甚至把压岁钱当成行贿受贿的道具。可以说,标准越来越高的压岁钱不是对孩子的深情祝福,已经没有亲情成分,而是在进行不良的物质教化和铜臭熏染。
另一方面,一些收到压岁钱的孩子则把压岁钱的多少作为衡量亲情的标准,唯金钱论亲情。长辈给的压岁钱多,就认为爱的深;长辈给的压岁钱少,就认为爱的浅。比如这几天,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处理了不少“红包纠纷”:孩子因为压岁钱锐减,要求家长给予补偿。
事实上在传统文化保护和继承比较好的港台地区,虽然收入水平普遍比大陆高,但是压岁钱的标准很低,百元以下标准的压岁钱非常普遍。香港七成市民表示平均在每个红包里封20港元,只有7%的受访者表示会在每个红包里封50港元或更多;台湾居民给孩子的压岁钱也不过折合人民币50元左右。
不管是为了减轻压岁钱给成人带来的负担,还是减少压岁钱给孩子的负面教育,压岁钱都应该回归祝福和纯真的本质,让压岁钱多一点亲情成分,多表达长辈对晚辈的爱,摆脱世俗攀比的乌烟瘴气。只有这样才能让春节脱离功利性和物质性,才能变得轻松、喜庆和欢乐,春节不会演变成让很多青年人恐归的“春劫”。
不妨用压岁书代替压岁钱
朱文栋
孩子们盼过年,最盼的是压岁钱。可随着压岁钱行情的上涨,大人们的心揪得越来越紧,礼尚往来不可避免,给少了没面子,多了是负担。春节期间,笔者给表哥家的小侄子发压岁钱。表哥的一番话,让笔者有所反思,他说:“今年开始,我们谁的压岁钱也不要了。你现在给了他,他也不会花,等于是把钱给了我们,我们大人又不缺钱花。有那份祝福的心意就好了。常来家玩儿,哄哄他,抱抱他也不错啊。”
是啊,发压岁钱其实大多时候只是一种亲人间的交换,一种表达祝福、关心,联络亲情的方式。但压岁钱显然已经变味:很多人把给压岁钱的多寡当做攀比的工具,甚至是行贿受贿的手段;一些孩子也如果把压岁钱的多少进行攀比,当做衡量亲情比较父母是否有本事的标准。北京一位父亲当官的女孩因今年收到的红包数量锐减而迁怒父亲:“你这官当得有什么意思,把我损失的压岁钱补回来!”在压岁钱的管理上,父母想代管,但孩子们则希望拥有独立的使用权和支配权,不喜欢父母来干涉和监督,容易形成矛盾。
其实,发压岁钱不如发压岁言、压岁书。让压岁钱回归到祝福压岁的本质上,回归到传承传统美德的本质上,可以对孩子进行“家风”教育,比如在红包上书写一两句名言警句或一首短诗,也可以送几本压岁书。这样的过程,是一种沟通交流,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