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快评)公租房奇葩户型让政策善意跑偏
(2014-01-25 01:01:34)
白翎
“要特制一张一米的床才能放下”,“放得了床放不了柜”。站在天河珠吉村安厦花园D
-2栋户型5楼一个使用面积只有39.4平方米的“三房一厅”内,陈全(化名)对一间约4平方米大小的房间愤愤不平。1月23日是广州首批2178套公租房首个市民踩点咨询日。陈全一家三口住在老城区一个18平方米的政府直管公房里,综合交通和房屋舒适度,他认为与其住安厦还不如继续住现在的房子。(《南方都市报》1月24日)
在不到40平方米的面积内打造三房一厅,可谓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尽管有人认为,公租房是“托底房”,意在解困,就不应该得陇望蜀,而且这样或许还能减少变为“腐败房”的可能。广州市住房保障办相关人士对此的解释是,该户型是按照2011年以前“50平方米以下”的国家标准设计的。三室一厅的格局也是考虑到了某些家庭的需求。但作为民生工程,公租房申请者就该住得憋屈么?就算是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目的也应是让人更加便利,而不是像这些去踩点的广州市民所感受到的那样,有“压抑感”和“窒息感”。从现实体验来说,4平方米的房间确实太逼仄狭小。
随着保障房“三房合一”在全国多个地区的推广,公租房将成为未来保障房市场的主角,因此,未来其涉及面有更广阔之势。然而,这一民生工程在推出的过程中却屡现尴尬,公租房变“空租房”的现象在全国各地都存在,部分地区的空置率达50%左右。位置偏远、配套设施不全、价格偏高、申请门槛高、审批流程繁琐是导致空置的主要原因。如今又出现“奇葩户型”,房间布局不人性化,很可能进一步加大空置的概率。
公租房变成“空租房”,这让政策善意跑偏,也有悖制度设计初衷。不仅无助于纾解民困,甚至还可能让公信力失分。
可以说,不管是地段偏远还是户型奇葩,都是缺乏从需求方考量的后果。公租房事关民生和社会公平,它不是对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一种恩赐,不是一个冰冷的建设任务指标,而是事关很多个体与家庭在城市生存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以保障房是满足基本居住需求的定位来说,确实需要面积大小等种种限定,但在一些硬约束下,“以需而建”应是最基本的原则。户型可以袖珍,但正常人的体型并不袖珍,有最起码的舒适要求。因此,规划设计时不妨多些设身处地的考虑。比如,北京市的公租房为了满足老年人或残疾人的使用,对某些户型进行了无障碍改造,保证了轮椅自由活动所需的1.3米半径,不失为人性化考虑的一个方面。
总之,提高公租房的使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才能真正释放政策善意。要做到既叫好又叫座,广州公租房“奇葩户型”引发的民意荡漾值得引以为戒。随着公租房在全国各地的规模上马,期待供需良性对接能纳入政策考虑,事先做好摸底调查工作,选址和设计多征求些民意,让便民、利民的人文关怀嵌入保障落地的过程中,如此,才能避免各类“奇葩”和尴尬。
后一篇:【周末话题】火车上卖WIFI被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