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客
“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
...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X的什么东西?”许多人可能认为这只是某位“学渣”被考试所逼发出的愤怒呼声。然而,事实上,这段话却的确来自季羡林的《清华园日记》。被网友热转的日记,则写于1934年3月31日。(《广州日报》1月8日)
每一个人都有过考试的烦恼,即使像季羡林这样的大师也不能免俗。无论是过去的八股取士,还是后来的新式教育,包括现行的教育体制,考试一直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考他X的什么东西”,这种愤怒很多时候其实是一种无奈。青年求学时的季羡林其实和今天读书的我们没有什么不一样,大师同样需要历经考试的磨练。
教育肯定离不开考试。但考试同时也是一件比较残酷的事情,因为通过考试可以立马分出成绩高下,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就此拉开。没有人希望考试,可却无法逃离考试。
一个人一生要参加过多少次考试?这个数字估计很多人没有统计过,但在现行教育体制下,估计不会少于一千次。这还不包括参加各种各样的面试、资格考试等等。季羡林先生的抱怨之所以受到追捧,恰恰是因为公众对于考试的憎恶、逃避与纠结。这种高认同度的背后其实也反映了考试这种形式在教育中地位的尴尬。
由季羡林先生日记里的抱怨,让我们难免想到曾经备受推崇的民国课本,民国小学生日记,还有很多民国名人的考试佳话,比如钱钟书数学15分考入清华。季羡林先生的日记写于80年前,如今读来竟然令人感慨。相比于季羡林生活的时代,我们的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按照道理来讲,教育水平也应该提高了。遗憾的是,尽管我们有各种标准化程式化的考试制度,可却没有培养出几个像季羡林这样的大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