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东
今年1月1日起,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实施新规,其中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将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分地区设定标准,目前尚未规定具体数额;交通费用方面,司局级只能坐飞机经济舱;而市内交通费用则每人每天80元。昨日,财政部发布《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1月7日《新京报》)
制度规范与创新持续发力,似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铺张浪费的头上,是釜底抽“薪”之举,也是制度笼子的编织过程。2013年9月以来,中央已经陆续出台了关于会议费、出国经费、培训费等多个开支管理新规。无规矩不成方圆,有规矩必须“守规矩”,对不守规矩者就要点名批评。
在教育部机关食堂后厨,厨师切下西兰花茎、芹菜叶、香菜根等边角料后,舍不得扔掉,将其放进特制的容器内,腌制成泡菜和小咸菜。这是“形式上节俭”。节俭需要以形式来体现,更需要制度来规范,还需要问责来保证。这一切都有了,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制度的“高压线”下也有铤而走险的“胆大人”。对于一些过惯了“好日子”的机关,对于一些“不差钱”的机关,诱惑与冲动是难免的,“秉性难移”有现实性。自“八项规定”施行以来,吃喝风得到一定的遏制,但在一些地方出现回潮与反弹。从一个侧面也说明,节俭意识还较脆弱,起码是不牢固,很容易被根深蒂固的浪费与奢侈的习惯所攻破、所取代。
制度创新的同时,制度创“薪”也在萌动。制度创新的力量在于,针对性、可操作性与惩戒力,而制度创“薪”则是千方百计钻制度空子,将“油水”从“制度缝隙”中流进自己腰包。就拿差旅费新规来讲,在“尚未规定具体数额”情况下,不排除有人从中“捞油水”,也不排除运用其他手段从中牟利。差旅费新规施行,恐怕制度创“薪”已在旅途中。
制度往往“很丰富”,执行常常“很骨感”。这不仅是执行力的问题,也有制度本身存在漏洞的问题。利益是钻空者的“薪”动力,制度创“薪”就是寻找一切可能存在的漏洞,也最有可能成为“第一个发现者”。发现问题,及时堵塞漏洞,是制度创新与完善的关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