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疆
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油品质量升级时间表,元旦后国内主营单位汽油全部升级为国四汽油。据测算,根据全国的平均水平而言,车用汽油从第三阶段升级至第四阶段,每升需加价约0.21元。
随着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汽车尾气排放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日益增大。挥之不去的雾霾天气中,“中国成品油硫含量普遍为欧洲15倍”的消息,更是令石油巨头饱受舆论质疑。为此,2013年2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为油品质量升级给出了明确时间表,其中指出:要按照合理补偿成本、优质优价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合理确定成品油价格,并完善对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补贴政策。同时,要加强油品质量监管,加大处罚力度。
此次油品升级,无疑是遵循了国务院去年制定的时间表,其本身并无异议。接下来的问题是,油品升级成本应该如何分担?
国务院制定的“污染者付费”原则,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消费者埋单。有专家表示,油品升级后大约70%成本需消费者埋单。相比起消费者,石油巨头作为污染物的制造者,似乎更符合“污染者”的定义。石油企业升级国四汽柴油的成本投入在500亿-600亿元,不过,仅中石化和中石油去年前三季度就实现净利润1468.93亿元,日均进账5亿多元。巨额利润之下,石油巨头有能力和义务通过完善管理、内部挖潜来降低相应的升级成本,从而以相对低廉的价格提供更加清洁的能源,这实际上也正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
此外,“合理补偿成本”原则也意味着政府也承担相应的责任,譬如通过“特别收益金”,一方面补贴弱势群体和公益行业,另一方面返还石油企业,用作成品油市场化定价尚未全部到位的成本,以避免单纯涨价引发民众怨言。
在企业承担责任与政府合理补偿的基础上,为了提高油品质量而调整价格无可非议,前提是使公众看到价格调整的依据和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公众坦然接受涨价结果。实际上,在历次油价上涨中,真正使公众感到难以接受的不只是结果,还有过程——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参考的国际原油市场到底是哪一个?国内原油的加工利润率是多少?合理的加工利润到底是多少?这些内容公众无从得知,由于成品油定价机制的不透明,公众近乎本能地对每一次油价上涨均持有疑问。对于石油企业来说,成品油定价机制的不透明,使其屡屡成为公众的假想敌,即使是利在千秋的油品升级,也难以摆脱遭质疑的窘境。无论油价是否上涨,看得见油价调整规则,才能制定出相对公平的价格,这无疑是真正意义上的“优质优价”。
合理的成品油价位,不仅应使公众看到企业、政府、消费者三方责任分担,而且应通过科学透明的定价机制取得公众的理解与信任。从这种意义上说,油品升级或许不免涨价,但不应该一涨了之,首先有必要厘清“污染者付费”、“合理补偿成本”、“优质优价”这三个基本原则,以此为基础,或将有助于理顺更易为民众接受的成品油定价机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