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时评)“污染钢厂逼走村庄”颠覆多少常识
(2013-12-20 01:04:21)
本报评论员 吴龙贵
江苏省溧阳市申特钢铁厂卫生防护距离不达标,环评不过关。可当地政府却不把钢铁厂搬走,反而是逼着周围村庄的村子搬迁,村民被迫歇耕,生计无保障。此前申特钢铁和当地环保部门拒不回应。12月18日,经央视《经济半小时》节目报道后,当地市政府19日回应立即整改。
日前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官方方件中出现如此抒情化的表达,引发舆论一片热议。然而,城镇化建设的浪潮尚未真正来临,某些村庄已经渐行渐远。村民们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却再也回不到祖祖辈辈栖息的那一片土地了。“乡愁”根本不需要被记忆,因为它就是近在咫尺的痛楚。
这家名为申特的污染钢铁厂,就像是一个现代化的巨兽进驻乡村。因为它的存在,周围村庄的数个村子被逼迁,村民被迫歇耕,生计无着,不愿搬迁的村民遭到不明身份的社会人员的围攻。曾经的长寿村,如今在一年以内接连有3位村民患肺癌去世。唯一没有被强制搬迁的村子,是因为该村存有一座被列为省级文化保护单位的古墓,江苏省文化部门曾经介入。但留守的老人们担心,一旦他们都搬走,紧跟着村庄可能守不住,下一步也许会失去土地……
“污染钢厂逼走村庄”颠覆了多少常识?
首先是人性的常识。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离开了土地和村庄,实际上就注定了农民们四处飘零的命运。而在价值排序上,人的生存权无疑要绝对优先于所谓的发展权和经济利益,当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无论从哪一个层面考量,应该走的都是污染企业而非村民。当地政府却为了保护污染企业而强制村民搬迁。尤值一提的是当地政府给出的补偿,据报道,已经搬迁的村民每户可以得到每平方米5元的出租费,而没有搬迁的村民每人得到90元。失去土地和家园,换来的仅仅如此低廉的补偿,村民们最后一点尊严也被无情地剥夺。
其次是执法的常识。按照相关规定,炼铁厂与居民区的最近距离无论如何也不能小于1000米。而据实地测量,申特钢铁厂与最近的村子仅450米。然而这样一个根本无法通过环评的污染企业,竟然屹立10年而不倒,执法部门在哪里?在央视记者的采访中,从溧阳市中关村开发区管委会到溧阳市环保局,几级政府部门均相互推诿,这本身已经是严重的渎职行为,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属于“监守自盗”行为,身为监管部门不仅未担负起监管职能,反而充当了污染企业的保护伞,完全背离了执法伦理。
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发展的常识。事实上,无论是人性的迷失,还是执法的沦陷,归根结底都是源于当地政府走入了发展的“陷阱”。公开资料显示,申特钢铁厂2003年建成投产,总投资额为18.6亿元,是溧阳市的利税大户。正是因为如此,当地政府才会把一个污染大户奉为上宾,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地为其保驾护航。尽管无数惨痛的事实都已经证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中组部刚刚发文强调,不以GDP论英雄,但显然,一些地方仍然没有真正走出“GDP崇拜”的发展误区,仍然把自己的政绩和个人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正如《人民日报》一篇评论所指出的,“人没了,发展还有什么意义”,一切发展的目的都是为了人,“污染钢厂逼走村庄”其实就是饮鸩止渴,历史的倒退。
后一篇:(新闻漫评)停车费贵过罚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