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海
12月15日,由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承办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3年报告》正式发布。《报告》中称,中国劳动力加班较多,普遍存在工作时间较长现象。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雇员在被调查时点的上个月加过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接近一半的加班雇员无任何补偿。(12月16日新华网)
前些日子,有两项调查让人大跌眼镜:一是盖洛普公司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员工最不敬业;二是著名市场调研机构GfK进行了一项名为“哪个国家的员工最勤劳”专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员工公认为最勤劳,排名第一。
最勤劳的员工却最不敬业,看起来似乎很矛盾,但这个“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报告”却为我们给出了一个答案:中国的员工加班较多,工作时间较长,却很多人得不到任何补偿。这即使不是员工“勤劳但不敬业”的全部原因,至少也是原因之一。
《报告》中提到,谋生仍然是劳动者第一位的工作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多付出了劳动,却得不到相应的报酬,自然会产生对工作的抵触情绪。要知道,加班加点,辛勤工作,并不等于任劳任怨,更多只是出于无奈,员工心里想的,和手上做的,很可能完全相反。
或许正因为如此,勤劳的中国人可以修出被称为世界奇迹的万里长城,同时也会创造出“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民间故事——某种意义上,这正是“勤劳但不敬业”的表现。当时修长城的民工,就属于典型的“加班无补偿”,只好背地里诅咒长城倒掉。
中国企业尤其是部分私企,整体上仍然较差的福利和健康环境,是阻碍员工提升工作热情的重要原因。在某些“血汗工厂”里,员工像机器运行一样无休无止地劳作,却因为劳动报酬不合理、加班无补偿、拖欠工资等恶劣环境,备受身体和心理的煎熬,不可能对企业产生归属感,更不可能敬业。“中国敬业员工只有6%”,如果这是实情,完全可以想见,每天会有多少人力、智慧与社会创造消耗于无形,这恐怕是金钱无法计算的。
按中华全国总工会集体合同部部长张建国提供的数据,中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的峰值后,连续下降22年,2005年已经下降到36.7%;而从1978年到2005年,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则上升20个百分点。这说明,资本拥有者过多地占有了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员工加班加点却得不到补偿,正是对这一数据的印证。
超过三分之一的雇员经常加班,接近一半的加班雇员无任何补偿,这说明我们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还远远不够,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企业发展、经济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员工的勤劳工作和敬业精神,如果员工都像修长城的民工一样,一边勤劳地工作,一边却希望企业快点垮掉,企业的辉煌注定是短暂的,经济发展也不可能持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