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
12月12日,麦可思、搜狐教育和学而思培优联合发布的一份白皮书中的调查结果显示,在2012届各个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中,平均薪酬的前十位理科专业占七席,倒数十位则全部是文科专业,其中薪酬最低的是历史学专业的毕业生。《白皮书》的编制方希望,能够为学生和家长的专业选择和行业探索提供较好的借鉴意义。(中国新闻网12月13日)
这几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一直受社会高度关注,每年都有毕业生的就业和薪酬排行榜。但以往大多只是按不同专业来排名,并没有整体上比较文理科的情况。现在这项最新的调查结果告诉我们,总体而言,学文科的毕业生挣得要比理工科的少。那么,是不是该让考生都去报考理科,宣传“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呢?
其实,文科毕业生薪酬低于理工科,并不是什么怪现象。旅美学者薛涌曾经撰文指出,根据“全美大学与雇主联合会”的数据,毕业生起薪最高的专业是化学工程、电器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金融等,文学、语言、历史等“不实用”的专业的学生,起薪远在其后。也就是说,文科毕业生薪酬较低,可能是个全球性的普遍情况。
然而,有很多人对文科生“不值钱”不服气。薛涌就认为,历史专业更符合大学通才教育的理想,对文学、历史等“不实用”的学科感兴趣的人,智商比较高,他们的关怀涉及人类文明的大问题,日后容易成为领袖人物。这应该有一定的道理。而学者许纪霖则在新闻后跟帖说,“我教的学生以后都是收入垫底,唯有让他们在史学中自得其乐,毕竟快乐不全来自于金钱。”在现实中,也有很多人呼吁大学加强人文教育,不要把大学变成技术培训学校。
那么,文科毕业生薪酬较低,在人才市场上受冷落,究竟合不合理呢?笔者以为,这要从多个方面去理性看待。其一,现在无论文科还是理科,大学毕业生薪酬整体是偏低的。北京一套普通一居室,月租就要三千多,很多大学毕业生起薪只有两千多,让人情何以堪?其二,专业的“有价值”,不等于应当用挣钱多来衡量。反过来说,愿意选择基础性人文类专业,去研究“涉及人类文明的大问题”,就要有毕业后可能拿低薪的心理准备。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周宁甚至提出:家道殷实才建议报考人文学院。观点虽然引起争议,却有现实意义。其三,风物长宜放眼量,毕业时起薪低,不代表未来收入低。
笔者想说的是,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和职业都是个人自由,追求较高收入也无可厚非。而作为学子,无论学习什么专业,都要在掌握一技之长、凭能力赚钱养家的同时,有一定人文关怀。《南方周末》曾报道过德国一位喜读哲学的下水道工人,“当我在黑暗的下水道里工作时,回味着昨晚看的黑格尔,连污水都变得美好起来。”我们是不是需要学学这样的境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