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宣布:中国珠算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借此,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珠算,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上世纪90年代初,珠算曾作为必修课出现在小学课本中。但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取消了珠算,原因是珠算的计算功能被计算器代替,取消珠算教学能为学生减负。随着申遗成功,“珠算重返课堂”的声音再次出现。
正方 珠算应有一席之地
普嘉
有了计算机真的不需要珠算了吗?只是追求计算结果的话,也许珠算可以被计算器取代。但对智力发育的中小学学生来说,计算的过程很重要。通过珠算,学生既可知道数字结果,又能知道结果是如何得来的,这一点是计算器无法比拟的。珠算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计算价值,更重要的是潜在价值是启发智力的作用。当珠算加了个“心”,成了珠心算。对智力开发就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事实证明,由珠算内化成的珠心算是最容易学、效率最高、功能最强的心算。
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数字计算,但不带计算器难道就寸步难行了吗?就像现代人遭遇的“提笔忘字”一样,电脑已经让人的书写功能退化,心算能力其实退化趋势更为明显。我支持珠算重返课堂,尤其是4岁~12岁孩子的课堂,这是智力发育最关键的时期。学习的目的不只是在于考试和结果,珠算学习能够让孩子更聪明,甚至能让一些智障儿童恢复智力,这种效益是让人终身受益的。有研究表明,珠算教学还有利于防止老年痴呆症。
现在珠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果不借此时机发扬光大,放任珠算沦落到鲜有人问津,那真可谓是“遗产”了。重返课堂就是让珠算重新焕发生机活力的举措。在计算机的冲击下,珠算也许不会成为未来主流的计算工具,但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计算工具、极具教育功能的启发智力工具依然应有一席之地。
反方 别把课堂当成筐
朱慧松
珠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同时珠算也曾有辉煌的历史,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经营都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时还曾经在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并贵为“必修课”。珠算申遗成功让人振奋,但如果要借申遗成功的东风,让珠算重返课堂却值得商榷。
有人感叹,现在的课堂越来越像一个大箩筐,大人们觉得啥东西重要就一股脑地往孩子们的课堂里塞。除了传统课程外,现在书法、京剧已经进课堂了,在一些地方,武术、剪纸乃至皮影戏等等都进了课堂。在人们看来,这些东西都是健康向上的,让孩子多学学总有好处,还能传承文明,弘扬传统文化。出发点当然是好的,可是否设身处地为孩子们着想了呢?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很多孩子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做得比牛多,他们已经够累了。再加这么多新项目,孩子们的身体扛得起吗?如果还要考试的话,孩子们就更累了。
退一步说,即便珠算真进了课堂,也未必能收到实效。要传承一门文化不能仅仅靠教,还要营造相应的氛围。笔者读书时也学过珠算,会背口诀也会打算盘,可参加工作后从未使用过算盘,学的东西早还给老师了。现在的孩子就算在学校里学会了口诀和如何如何使用算盘,走出校门后还能记住多久呢?这样又有多大意义呢?
建言 珠算成世遗 保护须创新
赵红信
珠算作为“最古老的计算机”,形数结合,把计算方法与逻辑推理结合,而且延伸出趣味图形,例如凤凰单展翅、凤凰双展翅、孤雁出群等。与此同时,珠算作为数学文化,与汉字为基础的语言文化互相融合,三下五除二、一清二楚、七上八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等俗语成语,都发轫于珠算。
此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是从文化遗产的角度肯定珠算的意义。也就是说,珠算对于现代社会的文化意义,远胜于原有的计算功能。
故此,保护珠算这种人类非遗,不能用回归传统的方式,例如珠算爱好者要求国人重拾珠算,甚至希望在学校恢复珠算课程,这种做法并不能让珠算焕发青春。对珠算的保护必须基于文化意义,并且找出创新的推广形式,才能让其再一次时髦起来。
一则,开发珠算的益智功能。日本医学专家曾研究珠算和生理的关系,发现珠算协调手脚,防止大脑衰老。那么,可以创造一种脑力保健操,让珠算变身老少皆宜的智力开发玩具;二则,让珠算成称为传统算数表演。我国传统拳术不适合现代社会后,通过改革成称为表演和比赛套路,太极、八卦重新赢得国人厚爱。珠算也可以将凤凰展翅、孤雁出群等数形兼具的计算表演出来,成为人们愿意参加的文化艺术;三则,珠算也要像其他非遗一样,设立非遗传承人制度。与其他非遗不同的是,珠算可以通过比赛或考级,定期选拔出传承人,让他们以点带面推广珠算,以免熄灭了星星之火。
要求人们学习珠算不难,难的是如何保护其中蕴含的传统数学和传统文化。这必然要通过创新保护渠道,让珠算跟上时代的需求,而不是独守古老传统。一言蔽之,作为世遗的珠算,只有时髦起来,才能吸引拥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