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来信   院士如何才能不成为“花瓶”

(2013-11-27 00:10:31)
标签:

杂谈

单士兵
    “我厌烦了,我不愿意再被人家当花瓶了,我觉得我自己有更有兴趣的、更重要的事情是要做。”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日前接受央视采访时说的话。现年82岁的秦伯益也是中国第一位真正退休的院士。(11月26日《光明日报》)
    秦伯益老人这番“院士花瓶论”,带有太多的自醒,也有更多的警示。为什么“院士”这么至高的身份荣誉,会沦为摆设成为被人观赏把玩的工具呢?原因其实并不复杂,一是院士群体本身驱利化,失去应有的自由精神与独立人格;二是院士缺乏退出机制,制度扭曲之下,一此院士长期“占山为王”,地位无法撼动。
    院士最不能丢的,是独立人格。不论是普通公众还是政府部门,都把院士看着“国宝”。而且,国家给予院士“终身荣誉”,也是希望这个极具智慧和思想的群体,能够在各自科研领域取得更多建树,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问题是,现在某些院士被名利的洪流冲决了独立的人格。兼职过多,徒挂虚名,频繁参与社会活动,做太多与自身专业无关的事,这样的院士,实际上就是依附自己的特殊身份,来满足追名逐利的需求,自然也就成了好看不实用的“花瓶”。
    打破长期僵化的院士“终身制”,这样的改革也就是在挑战固化的利益结构。这些年,各地高校、科研机构以政府部门之所以纷纷争抢院士,也就在于一个院士身份背后,关联着复杂的利益链条。也就是说,这里面的利益不只是属于院士个体的,而是单位化、组织化、部门化的利益。这实际就意味着,院士之所以变成“花瓶”,背后还有更为复杂的利益推手,从资本到权力,从名誉到地位,都包裹其中。
    秦伯益成为第一个退休的院士,过上普通人的老年生活,在享受着生命的情趣,还可以自由表达对科学人生进行尖锐的反思,这本身就是一面镜子,让人们看到院士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说明了只有让院士以合理的方式退休或退出,才是符合科学逻辑与生命逻辑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