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翎
每年冬季是狐狸等动物的集中宰杀季节。11月21日,在西安市临潼区南王村蓝狐养殖园区,街头的血腥宰杀随处可见,蓝狐被敲头时发出的凄惨的嚎叫声,令笼舍中的同类眼神里充满惊恐。养殖户则称,养它们就是为之后宰杀赚钱,而且自己投入了巨大成本,谈人道太奢侈。(《华商报》11月22日)
最近有一首很热的网络挪威神曲译名“狐狸叫”,被誉为“2013年版《江南Style》”,其中歌词反复问“狐狸如何叫?”并夸张模仿出各种声音。现实中,数万蓝狐被棒杀剥皮、血腥宰杀、凄惨嚎叫,其他狐狸在同伴的惨状前“瑟瑟发抖”,为了节省成本,被剥了毛皮的狐狸肉剁碎后喂其他狐狸。
蓝狐,听起来是一个很美的名字。属于犬科的北极狐属,北极狐的毛皮是国际毛皮市场上畅销的高档商品。近年来,蓝狐养殖作为特种养殖的一种,出现在全国各地,成为养殖户致富的手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穿皮草成为某种时尚,市场需求也推动着蓝狐价格上涨和养狐业迅速壮大。当然,也伴随着日渐高涨的爱护动物、拒穿动物皮毛制品的呼声,备受争议。
一方面是狐皮市场需求,一方面是部分农民想要脱贫致富的需求。“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在这里似乎只是单方面的幻想。作为蓝狐养殖大省的河北甚至在近期审定通过了一项仔蓝狐饲养地方标准,一定时期内想要让这类养殖业趋势逆转似乎并不现实。但为部分人“爱美之心”所存在的行业,源头却是这样的一幅血腥暴力场景,实在是让人发怵。那么,是否有可能勉强寻找一种折中的局面,即宰杀狐狸能采用更人道的方式?
事实上,人们对待宠物和养殖类动物的态度往往不是那么一致的,因为后者似乎生来就是被宰杀、剥皮的命运,在“为人类服务”的这一目的面前,很多标准变得暧昧,与此类似的还有活熊取胆等。然而,养殖类动物的痛苦就不值一提了么?正如一些目击者所言,就算他们命该如此,“我们也希望它们能被人道宰杀,保留它们死的尊严。”
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有100多个国家颁布了保护动物福利的相关法案,如英国的《家畜福利法》,美国的《反虐待动物法案》等。对动物规定了详细的福利待遇,如养殖环境的标准化、隔离宰杀不被同类看到、宰杀要快、必须使用电击法等。比如将屠宰区与养殖区隔离,能有多奢侈?
我国内地目前尚无任何正式的动物福利立法,只有濒危物种受到法律保护,经济动物、实验动物、娱乐动物还没有法律地位。动物福利包含健康、安全、不受痛苦与恐惧、人道对待和人道屠宰等内涵,动物福利考验人类道德,且无论从环境角度、文明角度还是经济角度,都应成为法制化建设中应重视的问题。
养殖户从“不敢宰杀”到“只好下狠心”,“十几年已经形成传统”,就连“小孙子看杀狐狸也不哭闹”,人性中原有的悲悯,在压缩成本争取最大利润的“致富”动力下,逐渐丧失并麻木。那些所谓的“传统”,只能通过立法规范来引导和规避。历年来也不乏全国人大代表呼吁加快出台为动物福利立法。近期,“动物福利”首次写入北京地方法规《北京市动物防疫条例(草案)》,但现状提醒,在全国范围内,这一进程有待提速,刻不容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