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聃
山东滨州学院5000名男生被警方集体采血验DNA事件犹在耳边,武汉类似事件又出现在报纸上。据11月20日的《武汉晚报》报道,日前,武大珞珈学院一名女生在晚上返校途中失踪,女生的家长和民警随后在校外数百米的桥洞里发现了女孩的遗体。经警方初步判断此案是一起刑事案件,进而要求附近高校的男性师生提供血液样本。据统计,总计有附近4所高校的数千名男性师生需要接受采血,包括校内的男性教师,不少师生纷纷对此表示不满。
不满是一种可想象的情绪。不妨去设身处地思考:假如某天你突然被警方要求去采血验DNA,缘由竟然是附近有公民被害,或者是学生宿舍被盗,你会有着怎样的五味杂陈——不是说侦破无辜公民的死亡案件不重要,也不是说盗窃就可以成为视而不见的东西,但显然的是,当地警方类似的强制抽血行为中存在着法律程序上的漏洞。根据法律规定,侦查机关可以强制提取体液的对象,仅限于“被害人、犯罪嫌疑人”,大面积的抽血行动,事实上是把抽血者都当成了潜在的犯罪嫌疑人,武汉仍在重复着滨州的有罪推定。
如果我们把观察的视野再拓宽一些,会发现类似事件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譬如滥用技术手段的问题,譬如采血验DNA成本的问题;再譬如它造成的社会心理影响问题。如此多的争议之处,足以证明这种粗放型的采血举动难以自圆其说。不过我更想提醒围观者注意的是:这样的事情竟然发生在“大学”里。我不相信公安和卫生部门没有与校方进行过沟通,就擅自闯进了校园,那么大学的管理者为什么没有拦住该种明显违法的举动,甚至不愿事先对学生做一次解释与说明?
一个可以轻易闯入与对其发号施令的大学,或许正是“采血验DNA事件”频发的原因之一,而当这样的事情接踵发生,它对应的更是对学生保护能力的日益失去。校园管理者为何不愿表示激烈的反对?这中间固然有维护日常治安、命案必破的“天大理由”,但最大的原因依旧在于对世俗社会的习惯性不抵抗。当行政化的因子深入到大学的毛细血管;当抄袭与学术寻租成为惯见不怪的现象;当不少服饰品牌成为高校的教学楼名时,指望它来反对警方一个有着正义理由的不正义采血行动,它自然会习惯性地选择沉默。
大学与外界之间的围墙在渐渐消失,可人们还是希望它能够保持某种气质与精神之大。然而大气质与大精神又从何而来?努力传递正义、正当和健康的价值观是必须的,不主动去做流俗与错误行动的苟同者,则是底线。如此,培育出对外界弊病的抵抗力才有可能,独有的大学气质也才会重新获得。如此对照,这无疑是采血验DNA事件中的最令人遗憾之处。
系列案件之后,违法的大面积采血验DNA,只能是一种大面积的滥用警权,但验DNA事件中更有着大学气质“失落”的密码。滨州之后又见武汉,洞开的大学之门已不再是偶然事件,它必须被更深刻地“看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