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教育部19日举行新闻发布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教育部正就县(区)域内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机制,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相关规定,“相信明年上半年一定能出台。”据披露,教育部将建立“县管校用”制度,统一管理教师人事关系和聘任交流,使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新京报》11月20日)
不可否认,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资源差异确实存在,且有不断加大的趋势。若想改变这种不正常的现状,均衡教育资源,让教育的阳光均匀洒到每一个孩子身上,城乡、校际之间师资的“异校轮岗”确有必要。
一方面,优秀教师的“活水”流动,对于那些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是一种补益,能够带去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孩子们推开一扇外边世界的窗,让他们可以接触到更丰富的资讯。时日久了,有望提升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缩小与优质学校的距离。
另一方面,对于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而言,也未尝不是一个促进。教师一旦流动起来了,也能够盘活整个学校的格局。
不过,若想均衡教育资源,还不能止于城乡、校际之间师资的“异校轮岗”。
这是因为,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师资力量固然是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取决于其他诸多的制约因素。比如,整体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一所学风浓郁的学校,一定是有着某种特殊的气质和禀赋,师生之间的顺畅沟通,严格而不失灵活的教学管理,还有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传统,等等。而这些,仅仅指望若干轮岗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到。
又如,名校学生往往从一开始就接受了比较完善、完整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校内校外连成一体,家庭的、学校的还有学生自身的在内的各种力量,都能够较好地汇聚到一起,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而这些,在那些偏远的学校里面,显然难以强求。很多穷孩子,能够做到“有学可上”就已经不错了,至于更高的要求,努力起来并不轻松。
还有,时下教育资源的严重失衡,也与此前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在资源配置上有意无意的倾斜有关。一些地方总是热衷于打造“名校”、“超级中学”,无论是学校硬件,还是师资力量,都优先投入到这部分学校。可见,教师的轮岗之外,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该从扶持导向上做一些调整。
有统计数据显示,近两年来,中国城乡大学生的比例不断扩大,农村大学生占比不到20%。而在上一世纪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还能占到30%以上。这就意味着,越是底层的穷孩子,越是难以得到教育的照拂。因此,根本之计还在于尽快改变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