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翎
黝黑的皮肤,平头,壮硕的身材。昨日下午,两名刚从工地上下来、裤脚还沾着泥点的农民工站到了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讲台上,为大学生们谈人生、讲技能,客串了一把“大学教授”。授课的两位农民工是32岁的杜晓波和40岁的潘云德,来自中建三局九龙仓项目。(《长江商报》11月14日)
近年来,大学生收入不如农民工的现象颇受争议。在现实面前,大学生的学历优越感被无情击碎。甚至,也有白领为寻求激情而去做农民工的,今年7月,有媒体报道,白领涂建放弃了某灯具品牌湖南地区营销总监年薪15万的工作,去工地当农民工,140多天甩掉了24斤肥肉。与此同时,刷卡上下班,凭卡查工资,部分农民工在工地开始了“白领式”务工,不堪劳累的白领却自比连农民工都不如,IT产业一马当先,率先提出了“IT民工”的说法,“民航民工”、“画图民工”、“新闻民工”等说法接踵而来。人们对“农民工”一词的理解和印象正逐渐被改写。
如今,农民工又被请进了大学课堂教砌墙,客串“大学教授”,这样的事例并不多见。农民工能教给大学生什么?他们能教授技能,“很有用的课,我一直在记笔记”,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的大二学生张志伦评价,“比如计算砌墙时的墙体体积,杜工提醒我们实际应该注意更多的细节,比如要考虑到梁高、板厚等等”,让大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而农民工潘云德则向大学生们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一个普通农民工成长为工地上小有名气的工头,再到劳务公司的副总经理,寄语大学生们要心怀感恩之心做人做事。从实用技能到做人精神,这是这堂课上两位农民工能够教授的。
而更进一步讲,大学生就业难和薪同农民工,一方面与我国的经济结构有关,许多行业还处在全球制造业生产链的中低端,大量需要的是普通生产型工人;另一方面,也源自大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和企业的现实需要不匹配的问题。
一位物理专业硕士毕业的朋友,最近家中电路出了问题,然而他对此全然没辙,只能求助于各路电工。而电工的收费动辄要三五百元,所耗时间不过是几个小时到半天。对此,他只能苦笑,因为作为公司员工的他,一天收入也不过是一两百。但更让他难堪的是,自己作为一位物理专业的硕士生,为何在自己的专业应用方面竟然不如电工?对此,他只能自我安慰,大学学的是学术,原本是要搞研究的。
现实中,大学教育习惯于“仰望星空”,偏重学术教育。然而,大学毕业生就业不理想,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大学教育和社会需求脱节。固然,学术知识是大学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能力也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部分非研究型的专业中,尤其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必要对教学的内容和知识进行适当调整,更加强调实用性,让学生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能“脚踏实地”。
因而,如今对于大学生与农民工群体的对比,已不能简单以脑体倒挂来定论,更多的是对个体自身价值和专业能力的认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农民工进大学课堂教学,不仅是对大学生眼高手低倾向的纠正,意义还在于大学教学理念的摆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