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锋
国务院医改办专职副主任梁万年指出,今年公立医院改革将向纵深推进。力争年底启动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2015年全国公立医院改革全面铺开。有关部门将总结第一批县级公立医院试点的经验,形成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基本路子,使90%的病能够在县域内解决。(《人民日报》11月10日)
作为一个生活在小县城的居民,笔者颇为关心的是“90%的病能够在县域内解决”,也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这一医改目标。“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如果能够实现,那么,既可提高诊治效率,减轻患者负担,又可降低大城市大医院的接诊压力,缓解挂号难、看病难的现象,可谓一举多得。
患者得了大病,出不出县,关键在于县内医院有没有治疗大病的能力,有没有令患者放心满意的医术“金刚钻”。而揆诸现实,县内医院的“金刚钻”显然还不够硬。
最近几年,笔者亲身体验或目睹了三次先求治于县内医院而后又不得已出县求医的经历:其一,2010年,我的一位朋友患了甲状腺病,县内某医院诊为“缺碘性甲亢”,依此治疗很长时间,越治越重,朋友遂转赴唐山市某医院,给出的结论是“高碘性甲亢”,很快治愈。令人后怕的是,“高碘性甲亢”和“缺碘性甲亢”的治疗方法几乎相反,县内某医院的误诊误治险些害了朋友健康;其二,女儿在2009年五月患肺炎,曾在县内两家医院诊治,均未确定具体肺炎类型,只是给打点滴7天,女儿高烧40多度不退,病情日渐严重,我们放心不下,带女儿转到唐山某院治疗,很快确定为支原体肺炎,对症用药,三四天后病情得到控制,又十余日后病愈出院;其三,同事在2012年初被诊断出颅内囊肿,县内医院坦承无能为力,建议到外地治疗,同事最终在北京某知名医院做了手术。
这几起病例,或许算不上“大病”,但最初接诊的县内医院都没有展现出令人信服的能力,患者最终无奈出县治疗。我想,绝大多数出县求医的原因,都能在这三起病例中找到答案。
要赢得患者的信任,要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就必须全面提高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让基层医院有稳定过硬的医疗技术,有能治好大病的“金刚钻”。笔者以为,打造这只“金刚钻”应从多方面切入——政府加大对基层医院投入,实现基层医院诊疗设备现代化;采取基层医生定期到“大医院”进修、“大医院”定点帮扶基层医院、专家定期到基层医院坐诊帮诊等方式,加强对基层医生的培训扶持指导,让基层医生既有学习治大病技术的动力,也有学习治大病技术的实践机会;可参照大学生支教模式,推行“大医院”专家或医学院优秀毕业生支医计划;政府设立优秀基层医生补贴,提高优秀基层医生待遇,给优秀基层医生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鼓励优秀医生到基层医院扎根。
“大病不出县”这个目标,必须要以基层医院“看大病不出险”为基础,必须以患者放心选择县内医院的方式自然实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