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事快评)诺奖岂能以人才工程冲击出来

(2013-11-01 01:13:49)
标签:

杂谈

胡乐乐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又称“万人计划”)第一批入选名单近日正式发布。据新华社、《人民日报》报道,该计划将用10年左右时间遴选支持1万名高层次人才,包括100名“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这一说法引发网友质疑:诺贝尔奖是可以冲击出来的吗?(《京华时报》10月31日)
    众所周知,诺奖是当今全球最为瞩目的科学、经济学、文学与和平类综合奖项。中国人对诺奖的渴盼由来已久。去年,莫言荣幸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让中国人的这种诺奖焦虑缓解了很多,也进一步激发了官方夺取更多诺奖的壮志雄心。
    应该说,国家大力资助高层次人才更好地出科研成果,初衷当然是没有错的。但是,直言不讳地说,诺奖绝非是靠国家的力量,就能在短时间里冲击出来的。道理其实很简单。首先,诺奖的科学和经济学奖项,要获奖就必须有常年扎实的基础研究,即便出了举世公认的研究成果,也不见得就能获奖;其次,诺奖的授奖学科与研究领域非常狭窄,为了冲击诺奖而使劲砸钱、烧钱,难免会荒废其他学科与研究领域;再者,按照人才的客观规律来说,人才绝非靠砸钱、烧钱的人才工程就能一下造就出来的——人才需要有成长的良好环境。一味砸钱、烧钱搞诺奖冲击,恐怕会让更多纳税人血汗钱白白流失,而出不了什么真正顶级的研究成果。
    要出诺奖级别的人才,必须要抓好科研反贪腐工作,让科研经费真正用于科研本身,让科研变得纯粹起来。这样,也许用不着什么国家级人才工程砸钱、烧钱,经过多年的自然发展,自然就有人会得诺奖。诺奖是可以当作一个努力的目标,但绝对不是目的——也就是说,不能为了获奖才进行科学研究。
    总而言之,科学的发展要切实遵循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急功近利就能办好的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