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亮
休假,本该大快人心,休长假,更应是赏心乐事,不料如今反成烦心事。自有黄金周以来,中国人的感觉,都是爱恨交织,五味杂陈。出门自然就剩个“堵”,堵车堵,心怨声载道,苦不堪言;不出门,窝在家,又感觉对不起这格外稀缺的7天大长假或3天小长假。
除了这种两难抉择,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最大的槽点,还在于极不人性的东拼西凑,拆东墙补西墙的“挪假调休大法”。
这听起来有点武侠中“乾坤大挪移”的意思,在武林中这是令人神往的盖世神功,但在休假上,却是很惹人生厌的显得很“鸡贼”的做法。朝三暮四,还是暮四朝三,只是文字和数字游戏,于休假福利而言,并无助益。反而打乱了日常作息规律,让你感觉按这种调整休完假,没放松身心,还更累了。有人统计,2013在看似“长达”29天的假期中,“货真价实”假日只有11天,剩下的18天是通过挪借前后9个双休而来。反比2012年少休5个正常的双休日。
日前,全国假日办发起一项针对挪假调休的假日调查,发现不少民众不满现行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现在调查已正式结束,负责分析的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表示,针对民众反映的长假不调休的问题是可能实现的,但调整黄金周的可能性不大。(10月15日《京华时报》)
当时调查一出,民意一片沸腾,热议者有之,观望者有之,参与者更多。大家本来对这次调查抱有极大希望,可现在听这意思,这样的调查也只具象征意义。似乎舆论对休假的抱怨,只是调休挪假,而非假期本身。呼声最高的,民意焦点问题,其实是能否多放假,能否恢复五一黄金周,甚至多创出几个黄金周。
而现在调查结束,就是一个“不调休”的问题是“可能实现的”,而调整黄金周则可能性不大。意思就是,最多保证明年不再挪你的双休日了,如果周四撞到一个端午或中秋,你就只有周四休一天,周五上一天,周末照常休息。而以前,则可能是周四到周六连休3天,周日到下周五连上6天。
只在工作日中插一天假日,和调休挪出三天“假日”,对民众而言,休息天数并未增加,可以预计的是,明年若施行后,“打乱上班节奏”,“假没休不过瘾”的怨声也不会少。而这几乎是一定的。
这次假日办调查的尴尬在于,给了民众一个不切实际的期望。民众认为调查之后,多少会有些作为,而现实却是网络民调“不是假日改革的法定程序”,是否恢复或增多黄金周,不能以此为准。
那调查意义何在呢?希望民意能在明年两会得到重视。假日改革的争议焦点从来不是“调休挪假”,而是假日总量和休假质量,以及民众休假自主性问题。如果不能保证一定的假日总量,不能让民众体会到自主休假的快感,如果假日安排只是着眼经济拉动效应,且一直是这么强制性的集中休假,那么假日改革或就永难顺民心得民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