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须虫
近日,北京市外事办主任赵会民一句“中国人习惯的烹饪对PM2.5的贡献也不小”,引爆了网民的调侃和讨论。记者邀请环保公益组织研究人员实验结果显示,烹饪确实能产生PM2.5,但蒸、煮方式产生的PM2.5并不多,而油炸、炒菜时,PM2.5则迅速飙升8倍到近20倍。(《新京报》10月14日)
烹饪会产生一定污染,经常下厨房的人都有起码的感性认识,蒸、煮、炸、炒这几种方式,用不着监测,就能够大致判断出不同的影响,一般来说,油烟越大污染就越大。用实验的方式监测烹饪产生的PM2.5,只是将感性认识转变成对应的数值而已。
实验是在关门、关窗、不开抽油烟机的前提下做的,而现实中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因此在这种极端条件下得出的实验结果并不能证明“烹饪对PM2.5的贡献”究竟有多大,因此这个实验多少有些无趣。
民以食为天,厨房里的PM2.5跟身体里的毒素一样,只能控制,不能避免。国人的饮食习惯或许有些不环保,但改变饮食习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此外,在“霾”的构成中,烹饪充其量只能算压死骆驼一捆稻草中的一根。在治“霾”乏力的语境下,拿烹饪开刀,有点本末倒置。
当然,治理PM2.5离不开公众的参与。但是,引导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不只是培养理念那么简单。企业排污、机动车尾气、燃煤、工业扬尘显然是比厨房油烟更需要治理的空气污染源,而这些更多地事关政府责任。先把这些治理好了,再来谈公民厨房里的PM2.5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