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涵涵
本学期开始,上海的小学全面启动小学一、二年级“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沪上部分小学纷纷出台具体实施措施。日前,一位小学老师反映:新学期,学校规定老师批改课堂作业时,不能用“×”,只能用“O”。有教师质疑,难道连孩子面对自己错误的勇气也不用培养了?(《新闻晚报》9月27日)
打“√”表示正确,“×”表示错误,是广泛认可并约定俗成的。没想到,我们眼里简单清晰的判断符号,如今有了异样的意味。用“O”替代“×”,批改作业的错误,理由是希望引导教师改变传统的方式,和学生沟通、交流都需要温和一点。这令很多师生和民众疑惑不解:一者每个符号都有特定的意思,并已经和学生、家长约定好,突然改变批改作业的符号给工作带来不便;二者校方认为,从心理接受程度上来说,“O”可能比“×”更容易接受。
这可以说是一种强词夺理。如果说“×”太强硬,怕伤害孩子稚嫩的心灵,那么,“O”也有零鸭蛋、剃光头的讽刺意思,是否也不适宜?依此类推,老师改作业也不能用红笔了,因为太刺目,也会有不好的联想。三者小学阶段是孩子培养是非观的重要阶段,老师用“√”、“×”符号刺激学生,帮助孩子了解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是很好的方式,为何随意改变?此外,批改作业主要是教师在执行,选择什么符号,需要得到教师的认同和支持,要尊重老师的工作习惯,共同商量一个大家认可的方式。教育管理者出台的实施举措太细致、具体,既不利于正常教学,也不利于教师的个性发展。
近年来,部分学校在向国外学习教育经验时,往往不注重内涵,只学得皮毛。一味推出鼓励教育,忽视了孩子承担责任、面对挫折的能力培养,众所周知,温室里的花朵太过柔弱,何以面对漫长人生中的风风雨雨?试想,打个“×”都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教育难道如此弱不禁风?
宋叶适有诗云,“勉哉造其微,勿逐皮毛麤”,倘若教育的积弊,换个符号就能解决问题,未免太过简单。不能打“×”,是挫折教育的责任转移,也凸显教育管理走入误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