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翎
对以房养老模式的态度,从北京各大养老公寓的火爆销售或许可以侧面反映出消费者的选择。位于北京朝阳区的第一社会福利院是市属的5家养老院之一,也是北京市乃至全国的标杆养老院。其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养老院有1100张床位,但已经有1万多人排队等待,保守估计,现在要预订一个床位,至少要到166年之后才能等到。(《证券日报》9月26日)
等一个养老院床位需166年,倘若真的能“向天再借500年”倒是可行,但常人怕是等不起。虽然等166年的状况略显夸张,但公办养老院床位缺口巨大是不争的事实。除了北京,国内各大城市都存在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现象。根据中国老龄委提供的数字,按照国际通用标准每100位老人需要5张养老院床位计算,全国共需养老床位800万张。而今年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公报显示,到2012年末,全国共有养老服务机构4.2万个,床位381万张。云南也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省份,截至2012年末,全省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仅有10.71张,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与此同时,随着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节奏,在亟需重视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和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同时,如果养老院“补缺”不提速,床位缺口或面临越来越大的局面。
今年7月1日,民政部发布的《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施行,凡有10张以上能够为老年人提供食宿的床位,即可申请设立。门槛降低,或许能在短时间内加速养老机构的设立。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供需矛盾还具有结构性特点,即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大多数民办养老机构却门可罗雀。“一床难求”与“床位闲置”并存,不难看出,除了数量的跟进,更重要的是保证优质优价。“等得起”且“住得起”是机构养老需求的“一体两翼”。
满足这两个需求,鼓励民资注入只是第一步。都说养老市场是个“香饽饽”,但目前的现状是,民办养老院这块蛋糕“看起来诱人、吃起来乏味”。由于资金投入、土地、设备建设、人员编制等政府资源的分配问题,目前民间养老机构多面临“融资难”、“用地难”、“用人难”和“运营难”等困扰。此外,国家虽已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但大多“空转”,质量与效益无法平衡,导致老年人权益受损事件频发。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但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建设,首先就要实现政府资源投入的公平化;注重民办养老院优惠政策的落实,在税收、地价、房租和配套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减负;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降低民办养老院的“风险成本”;同时促进专业人才培养。鼓励“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保基本”的作用,和社会力量共唱“大戏”,才能够让潜在市场规模上万亿的养老服务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在此基础上,机构养老量与质的需求或才有望逐步满足。
今年7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老龄产业发展的决定(草案)》举行听证,提出2015年云南省将力争让每千位老年人拥有30张机构养老床位,把老龄产业培育成云南的特色优势产业等。希望以此为契机,我省机构养老也能随之破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