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渤宁
在宁波北仑工作的小伙子小朱,最近看中了一套二手房,但奇怪的是,虽然他出价是最低的,可房主追着要把房子降价卖给他。小朱起了疑心,四处打听,最后得到的真相让他心头一暖。房子一点问题没有,小朱拣这么大个便宜,完全是因为自己一个热心的小小举动:那天看房时,见一个老太太拎菜上楼很吃力,就顺手帮她拎上楼。这位住对门的老太太,原来是房主的母亲。(《钱江晚报》9月24日)
不经意间一个小小善举,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内在本质。小朱帮陌生老太太提菜是无心之举,他既不知道这位老太太就是房主的母亲,更不曾指望帮人提一下东西这样的小事能换来报答、获得利益。帮忙提菜,纯属热心、善良、敦厚的个性使然,流露出他本质的淳朴。和这样的人做邻居,于老太太而言,“我挺喜欢”;于房主而言,“我放心些”。房屋主动降价,也便有了情感层面的认同。
个人房屋交易,是一种经济行为,遵循商品价值规律:谁出的钱最多,房子就卖给谁,而不论对方是什么人,有什么样的个性或品格。但房主选择出价最低的小朱,还主动降价,是因为考虑到自己的母亲将会和小朱住对门,而与“好人”为邻,这是很多人发自内心的期盼和愿景。“昔孟母,择邻处”,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希望有一个好邻居。
南北朝时,梁朝人吕僧珍廉洁奉公、品德高尚,
有位名叫宋季雅的官员告老还乡后,特地把吕僧珍私宅邻家的一幢房屋买下来居住。一天,吕僧珍问他买这幢房子花了多少钱,宋季雅回答说:“共花了一千一百万。”吕僧珍听了大吃一惊:“怎么会这么贵?”宋季雅笑着回答说:“其中一百万是买房屋,一千万是买邻居。”由此可见,就算是买房,也不可能完全是商品价值规律说了算,善恶的判断,情感的爱憎,这些非经济因素都会在无形之中发挥重要的参考作用。古人“高价买邻”,今人“降价择邻”,两者都称得上是佳话。
现在有些招聘场合,招聘方会故意“下套”考察求职者的人品,比如刻意在办公室地上丢垃圾,众人熟视无睹,只有一人捡起垃圾,招聘方于是独独招聘了此人。和小朱无意间遇上的这桩幸运事相比,捡垃圾就显得很做作,招聘方和求职者都不免有“玩弄心计”之嫌。其实,真正的做好事,做好人,绝不是一时一地的“利益需要”,而是一生一世的“心灵需要”。我们的人生幸福,需两种价值的调适和统一:既艰辛“谋生”,也温情“谋爱”,两者合而为一,不可偏废。
不论是小朱热心帮老太太提菜,还是房主深受感动“降价择邻”,都是值得推崇的,是“谋生亦谋爱”的极好社会生态样本。希望这样温暖人心的故事在我们的社会更多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