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言平
9月10日,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涉嫌受贿案开庭审理。对13起、涉嫌受贿金额折合人民币4755万余元的指控,张曙光当庭表示认罪,并称其受贿款是用来满足情人的需要,部分受贿款用来参评院士使用。他还当庭自称人品太差,做出这样的事情很恶心。(9月11日《新闻晚报》)
张曙光将“部分受贿款用来参评院士使用”,这事儿的恶心之处,指向的是学术圈的腐败和沦陷。在2007年、2009年两度参评中科院院士,张曙光均未如愿。随后,他开始走上了“花钱买院士”的道路。据他自己供述,他向今创集团总裁戈建鸣索取800万、收受武汉正远铁路电气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王建新1000万、收受北京博得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陈丙玉500万,均与参评院士“需要花钱”有关。虽然这些钱未必都用于贿赂院士评选,但从总数来看,无论是怎样的比例,都是令人讶异的。这些钱都给了谁,谁又在院士评定中放水贩权,真相待解。因为,这关系到学术的权威和学术土壤的纯净与庄严。
张曙光的这件恶心事儿,无疑又牵扯出学术腐败的恶心事儿。近些年来,中国学术圈不时曝出丑闻,象牙塔里的丑态侵蚀着学术纯净的土壤,动摇着学术公信的根基。某些情况下,学术的光环成为转化成利益的工具和手段。张曙光对自己恶心事儿的供述,暴露出学术圈的蝇营狗苟,相关部门又岂能视若不见?很显然,如果不是学术圈存在那恶心的生态,张曙光这恶心事儿又怎么会有生发的土壤?因此,张曙光干出的这些恶心事儿,指向的不仅仅是个体的堕落,更是公权力生态和学术生态的沦陷。无论哪种权力,最终都得关进制度的笼子,走上制度的轨道,否则,干这些“恶心事”来恶心人、恶心社会的,张曙光不是始作俑者,也不会是终结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