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飞
前日《新京报》报道称,这两天,很多湖南邵阳市民都接到一条短信,短信开头是:“邵阳人要说邵阳好,家乡才能真的好”。短信是邵阳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发来的,短信称,请接到省里民意调查电话,同时给出了客观公正、积极评价的市民,凭通话记录可以领取300元的误工补贴。
说几句好话就能拿到300元的误工补贴?此等奇葩之事一经披露,即引发舆论一片哗然。好在当地政府知错就改,没有让事态持续扩大,否则真不知道该如何收场。此事的最新进展是,中新社记者10日中午从湖南邵阳市官方获悉,邵阳市委、市政府采取紧急措施,立即叫停此举,并向网民表示歉意。
学历造假,GDP注水,连直接影响生命健康的食品中都敢往里掺化学添加剂,还有什么不能造假?应该说,对于弄虚作假之事,我们还是有些传统的。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对虚假事物有多少有了些免疫力。但是弄虚作假到如此登峰造极的地步,还是让人有些目瞠口呆。政府部门以群发短信的方式告知民众“说好话有补贴”,相当于以政府的名义发动群体进行集体造假活动,情何以堪啊!
政府希望听好话的心理诉求未必不可以理解,只是说假话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悄悄地进行已经无法容忍,更何况以如此高调的方式大张旗鼓?说实话,在这起事件中,最受伤害的还不是当地政府的公信力,而是当地民众的尊严,因为这简直就是对民众智商赤裸裸的侮辱嘛。
弄虚作假肯定不对,当地政府因此而受到网友的讥讽和质疑,也实属咎由自取。然而该致歉的仅仅是当地政府吗?
民意是最鲜活的政策依据,民意调查之于改善民生进而推动地方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民意必须建立在真实、准确的基础上。电话调查民意,显然不是一个好办法。一方面,民意调查首先得走进民间,贴近民众。如今的交通是如此便利,邵阳好歹也是一地级市,决非不毛之地,“省里”就不能下下基层,走两步,非得通过电话?动不动就到国外去“考察式旅游”,节约成本的说法肯定站不住脚。另一方面,民意调查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涉及的内容也很广泛和复杂。群众真要有什么想法和建议,电话里几句话也肯定说不清楚。当然,如果这个民调只是让群众点个“赞”、表表态,则另当别论。显然,这样的民意调查充其量也只是走一个形式,并没有真正重视和尊重民意,无论有没有当地政府要求民众说好话这段插曲,其调查结果都无法代表民意,当然也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事实上,我们很难分清,到底谁在糊弄谁。公众担心“掺水造假的民调,不仅误导上级决策,且使真实民意无法表达和反映”,但事实上上级也许并没有这样的诉求,所谓的民意调查不过只是摆了一个体察民意的“POSE”而已。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级了解民意的管道只是一根细细的电话线,那么对地方政府而言,应付上级的办法也就只能是一段几十个字的短信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