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吴龙贵
第29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要不要给老师送礼表达祝福?一些家长又忙活开了。送不送?送多少?怎么送?怎样才能既给老师送了礼,又能表现得自然得体?教师节送礼着实是一个既考情商又考心理素质的技术活。
我国于1985年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意在要表达全社会对教师的尊敬,在全社会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当时的人们恐怕很难想象,20多年后的今天,“尊师重教”的国民意识并没有提高多少,而“送礼”则已经成为教师节最具广泛性的一项主题活动。人们用一种不健康的方式表达尊师重教,颇为无奈,颇为悲哀。
在笔者的记忆中,很多年前,学生送给老师的教师节礼物无非是一声“老师,节日快乐”,或者一束鲜花,而在今天,几百块钱的购物卡已属稀松平常,据说有家长送老师LV包、出国游。教师节礼物的水涨船高乃至彻底物化,见证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教育精神和社会风气的逐步退化。
在教师节送礼这个事情上,最矛盾也最有趣的一点是,在价值层面,人人都会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陋习,然而在实践中,很多家长仍会自觉自愿成为这种陋习最忠实的行动者和推动者。
当一种陋习成为一种集体行为的时候,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其中的参与者,没有谁会比谁更具道德优越感。至少在我看来,教师还不是这个社会最没有职业道德的一个群体。或者说,明知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但人人都无法抗拒,那么一定不是某个人出了问题,而是社会机制出了问题。
教师节里一个奇特的现象是,一边大谈尊师重教、奉献精神,一边悄悄地送礼、收礼,这外在的对立其实有着内在的统一和必然性。教师被视为一项神圣的职业,也理应获得相应的职业体面和社会地位。在很多国家,教师属于地位高、收入高的“双高族”,待遇高于公务员。而反观我们,不仅存在着大量月薪不足百元的乡村代课老师,即便在城市中,在高度行政化的教育体制下,一线的普通教师被严重边缘化,也没有太多与其职业相对应的社会地位可言。
对教师这个职业群体的价值定位,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对教育和教师的重视程度。如果只是空喊“尊师重教”,而不将其转化为相应的制度建设,不解决切实存在的问题,那么必然会降低教师这个群体的职业成就感和职业荣誉感,进而导致道德水平的下滑。教师节送礼风的盛行,本质上就是职业耻感的丧失,这既有个人的原因,也是有环境的原因。
更要看到,教师节送礼风也与当下社会的浮躁心态有关。有人说,中国人太“急”,什么事都想高人一等,领先一步,而“急”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凡事喜欢走捷径,没有规则意识。排个队,插!过个马路,抢!久而久之,人人都有一种“受害者心态”,似乎不搞点潜规则不玩点小聪明,自己就会吃亏。住院做手术,不给大夫塞个红包心里就不踏实,孩子明明好好的,非得给老师送点礼。
教师节送礼,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因此理性反思比简单粗暴的道德说教重要的多。对个人而言,这也许只是日常小事,但对社会而言,却是一道沉重的课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