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翎
   
城市强制拆除报刊亭的消息这几年就没断过。2008年到2012年间,全国仅邮政报刊亭就被拆了1万多个。拆除报刊亭,前两年的理由多半是“影响市容”、“难以管理”。现在,又新添了个理由,称“居民喜欢看电脑玩手机,没人看报纸杂志了”。(《人民日报》8月30日)
   
虽然报刊亭渐成“消失中的风景”已不是新闻,但如今媒体重新提及,让人联想到8月初传来的“全民阅读”已列入国家立法计划的消息。这一动作的背景,是书香渐远的现状。事实上,我们是出版大国,过去几年中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世界第一,不过,反差明显的是,2012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而北欧国家国民每年读书24本左右。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书店和报刊亭等作为出版物的零售渠道,确有可能遇冷。
   
但以没人看报纸杂志作为拆除报刊亭的理由,不过是“报纸消亡论”的衍生说辞。而且,这两者之间其实互为因果——郑州报摊“撤亭进店”后,报刊销量下降了80%。报纸是否真的要消亡,如今断言还为时过早。一部媒介发展历史,就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竞争、依赖、共存、发展的历史。更何况,对于一些人来说,以纸香为伴的阅读方式早已根深蒂固,报刊亭无可替代。
   
不可否认,如今除了纸上笔墨,我们还有一个“指尖上的世界”存在于电脑和手机中。早在1996年,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就提出了“数字化生存”的概念。随着媒介融合的趋势,电子报、电子杂志都已不是新鲜事物,阅读方式已有转变,年轻一代甚至乐于看电子书多过纸质书。但传统报刊亭式微,更可视为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出版业必然面对的挑战,需要的,只是改变和转型。   
   
报刊亭存留的意义,除了文化功能,还有便民生活服务。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总经理刘绍权曾对媒体介绍,如今的报刊亭早已不只是报摊,而是综合便民服务台。除了卖报刊,还提供手机充值、代收水电煤气费、自行车充电打气、代卖机票邮品等服务,有的报刊亭还安装了LED显示屏,宣传便民信息。就个体体验而言,报刊亭是城市的一道风景,不仅能买报纸,还能换零钱、躲雨、问路、买充值卡或矿泉水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从来不曾过时。
   
且报刊亭还承担着上万就业困难人群的生计。只要有人愿意承租,就说明报刊亭还在盈利,不应该被粗暴干涉,说停就停。城市管理也不是简单的做减法,而应将市场的归市场。政府要做的,是在因地制宜的规划下,积极引导,让报刊亭自己决定自己的未来。
   
只不过,现代报刊亭需要直面“数字化生存”下消费群体阅读模式和需求的转变。一方面,面向传统,在保留传统报刊零售的基础上,引进信息化终端设备,打造电子报刊亭,使其作为“全民阅读”的组成部分予以支持;另一方面,面向现代,在文化功能基础上,向各类惠民便民、信息化服务等功能拓展。比如,邮政集团提出的将报刊亭打造为“十分钟便民圈”组成部分,甚至开办特快揽收、电商小包代投等业务;天津安装了邮政报刊亭多功能自助充电服务终端,可为手机、电动车充电;海口尝试打造数字信息报刊亭,打造成政府补充政务服务的社区服务点、公用服务平台和邮政延伸服务窗口等,都是积极有益的尝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