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来信  “医赖”顽疾有待制度化诊治

(2013-08-28 00:20:27)
标签:

杂谈

白翎
    七旬老人在医院一住就是两年多,9岁男孩被父母丢在病房里一躺就是半年多……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病情已符合出院要求,却因各种原因拒绝出院,成了病房里的“钉子户”。(《春城晚报》8月27日)
    根据媒体的报道,在全国各大医院都隐藏着不少“钉子户”。天津曾曝出“史上最牛病房钉子户”,甚至在医院做起了小买卖,贩卖小商品,同时“以院为家”,在医院洗衣、做饭。尽管这一群体大多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也有值得同情之处,但身处弱势的他们,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这种“赖皮”的做法,也被称之为“医赖”。
    近年来,饱受诟病的“看病难”的表现之一就是“一床难求”。不仅重病急需住院者因为优质医疗资源不足或者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而遭遇住院难,就连孕妇待产也不乏因床位紧张而不得不自带行李在走廊打地铺的案例。因而,有个说法是,病床就相当于医院流动的“血液”。在这种“血液”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医院“钉子户”的长期占用必然间接导致其他有需求的病患人群“贫血”,侵犯了他们平等享有医药资源的权利,甚至贻误病情,影响医疗秩序。
    此外,医院钉子户分3种,一种是恶意欠费,但属少数;另一种是不在乎钱,不想出院的;还有一种是没钱,出不了院的,他们免费吃、住、医,也会给医院带来沉重的负担。当然,如果“医赖”升级为“医闹”,后果便更加严重了。
    总之,面对“医赖”,其他病人很受伤,医院很无奈。然而,单方面谴责医院“钉子户”本人也有失公允。毕竟,倘若自身条件优渥,家庭亲情氛围浓厚,经济能力能够抵抗其疾病对个人或家庭生活的拖累,或者有更好的解决诉求的渠道,他们或也不会抛弃廉耻之心,选择以医院为家。或许,每一个医院“钉子户”的背后都有一段辛酸故事,这也是民生困顿的表现之一。不过,将这种困顿全部转嫁给医院,也不合理。对于医院来说,这是一件左右为难的事情,伸出援手,便掉进其拖欠医药费的无底洞,拒绝救助,又面临见死不救的道德和法律双重审判。
    这背后,如业内人士分析的那样,存在医疗纠纷解决效率低下、公平性差;社会救助机制缺乏;各级医疗机构间的转院不顺畅;基础医疗服务机构治疗及康复能力严重不足等。此外,还有“看病贵”导致因病致贫的问题,一场大病几乎能拖垮一个家庭或“消灭”一个中产,这些都导致医院“钉子户”现象愈演愈烈。
    说到底,医院“钉子户”是附着在现行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之下的顽疾,从短期来看,需要建立统一的民政救助基金,完善政府补偿救助机制,莫让医院沦为救助站或养老院;从长远来说,唯有改变看病贵的现状,进一步完善医保制度,将医疗救助覆盖面拓展到所有经济困难群体,并加大社会保障的力度,缓解贫困患者及其家庭的就医负担,方能拔出医院“钉子户”,让医院的医疗资源用得其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