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城时评)烈日下那些不能被烤焦的权利

(2013-08-01 01:07:10)
标签:

杂谈

    浏览昨日各大门户网站的新闻页面,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热。不是热点的热,是炎热的热。
    多家媒体报道,截至7月29日,全国有43个市县日最高气温超过40℃,高温天气覆盖江南、江淮、江汉及重庆等地的19个省(区、市),覆盖面积达到317.7万平方公里,7月30日,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高温)Ⅱ级应急响应,这是有史以来中国气象部门启动的最高级别的高温应急响应。
    气温逼近30℃就觉得忍无可忍的昆明人,很难想象身处40℃高温下人体会有怎样的感受。好在诸多新闻为我们形象地展示了各地的“热”情:在上海市人民广场的大理石地面上,一块五花肉仅需10分钟即可被烈日烤至八成熟;在江苏,一辆运送鲜鱼的货车翻车,鱼在高速路上被烤成了鱼干;在湖南,居民家中的鸡蛋孵出了小鸡……
    没人再比较“火炉”城市的排名,大江南北同此酷热。有网友戏称,中国1/3的国土进入了“烧烤”模式。而在各种“妙趣横生”的高温新闻背后,则是一幅幅令人揪心的民生图景:贵州干旱致1200余万人受灾,湖北受旱农田增至430万亩,上海已发生3起因热射病导致死亡的病例……
首席评论员 姚文晖

    毫无疑问,中国近1/3国土正在遭遇又一次“史无前例”的气象灾害,而置于其中的“人”的命运,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命运,最为令人揪心。每逢灾难降临,弱势群体都是抗风险能力最差的人群,某种意义上说,高温酷暑更多是“穷人的灾难”。
    数日前杭州市地铁站该不该开门接受“纳凉客”引发舆论热议,人们纠结于大批市民涌进地铁站纳凉会不会影响意外情况下的紧急疏散,甚至有人高举道德大棒谴责“为占小便宜置公德于不顾的行为”。殊不知,坐在空调房里喝咖啡的人们,根本看不见打工仔们在条件简陋的集体宿舍里是如何汗流浃背,生活富足的人们也难以理解为什么有些老人会为了节省几度电费“挤占地铁公共空间”。
    有人坐在凉风习习的办公室里领高温津贴,有人站在烈日炎炎的户外挥汗如雨,不知高温津贴为何物。这是一组中国之声《新闻纵横》记者在北京、青岛等城市大街上采访到的镜头:快递员称高温津贴“听说过,没发过”;建筑工地上的工头说“发高温津贴不如熬绿豆汤”;环卫工人说“高温津贴就是茶叶吧”……《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高温津贴属于法定劳动报酬,用人单位必须发放现金,而现实中这一法定权利被一碗绿豆汤或几包茶叶冲抵。更令人心寒的是,湖北孝感一些商户拉出横幅邀请环卫工进店纳凉饮水,却遭城管以“影响市容”为名横加干涉。
    所有这一切,都指向高温天气下的公共救助责任:有多少地方“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停止室外露天作业”还只是停留纸面上的权利?有多少本属于劳动者的高温津贴被利欲熏心的企业主变相蚕食?如果大家都去地铁站可能危害公共秩序,政府可否考虑开放体育场馆、行政办事机构等公共空间供市民纳凉?对那些流落街头的无家可归者,我们的社会救助机构是否应为其提供必要的庇护场所?
    烈日炎炎似火烧,五花肉可以被烤熟,但公民权利却不能被烤焦。这场蔓延至1/3国土面积的持续高温,“烤问”的是世道人心,是政府使命,也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责任担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