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分2.4万元择校费之冷眼观

(2013-08-01 01:05:53)
标签:

杂谈

白翎

    昨天是昆明市主城区普高公费学位生录取分数线揭晓的日子,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其中,部分高中自费线高出公费录取线。而哪怕只差1分,也得多交2.4万元。(《春城晚报》7月31日)
    2.4万元,差不多是普通工人1年的收入。对于此类现象及其背后的问题,或者你会认为,这已是老调重弹;或者你以为,改变这种现状很难,路子很长,但是否就意味着相关部门要无所作为,市民也该见怪不怪?
    近几年,“择校热”现象愈演愈烈,已经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初中一直到高中的完整链条。而所谓的择校费,似乎也在部分家长的眼中从无奈变成了常态。选择名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家长忙着找关系,校长无奈关手机”,结果造就了各种“指标生”、“条子生”、“关系生”、“票子生”。就此现象,姑且不去谈导致择校热不断升温的背后原因,就其造成的后果:学生上高中变成了家长拼关系和拼经济实力。“分不够,拿钱凑”,也就意味着,因为交不起择校费,家境贫寒的学生将因为几分之差与理想中的学校失之交臂,将与同分数的家境优良的学生面对完全不同的命运。此种变相的“以钱择校”、“以权择校”局面,教育公平性何在?更勿论其还为教育腐败提供了温床。
    对此,学校提醒,“不要盲目追求高录取线学校”。不过,“盲目”之说恐怕站不住脚,每年高考结束,“高考状元”和上线率都在向外界宣称:我们是更好的学校!因此,择优也不过是人之常情。更好的教学环境、更好的师资资源,也让所谓的“重点高中”录取线和择校费水涨船高,而越来越浓的“重点高中”情结,难道不正说明本地高中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因为填志愿不妥,“即便是分数超过了公费线,但还是只能读自费,还得‘冤枉’交3年择校费2.1万元。”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否值得招考部门来反思:填报志愿的制度和录取规则是否存在问题?
    事实上,在择校以及涉嫌违规收取的择校费“尾大不掉”的问题上,并非没有调整和解决的路径。媒体报道显示,近年来,部分城市采取教师轮岗、名校连锁、电脑派位等措施,或通过增加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城乡初中的比例,以及探索教师配置统一标准等,在一定区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择校风。2012年起,上海全市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择校生收费政策,河南、福建等省都表示近年内将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政策。减少教育差距、增强教育公平,让“没关系”、“没钱”的父母不再为子女上学而痛苦无助,尝试让择校费“潜规则”破冰,云南是否也应有所动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