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复旦大学的寝室投毒案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之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大学生因琐事被室友刺死令舆论哗然,而就在4月25日,安徽审计学院又出现了一起寝室血案。中国高校接连出现“同室操戈”的寝室悲剧,不得不让人在震惊的同时感叹“同窗共读,相煎何急”!西南大学调查显示,仅12%同学对寝室关系很满意,近四成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寝室关系不够融洽。(《中国青年报》5月9日)
大学生一舍难处何以处天下?
惠铭生
 
   
按理说,大学时代,学生们的心灵应该是纯净的,眼睛是清澈的,彼此没有具体利益冲突的他们,应该相互包容,一起愉快地学习和生活,共度美好的大学生活。
   
校园血案频发,四成大学生认为寝室关系不融洽,表面上看,理由可以罗列一大堆,比如虽然同住一个屋檐下,但学生来自不同地域,家庭经济条件、学习层次等存在诸多差异;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宽容和谦让;现在的学生在宿舍天天面对电脑,舍友之间交流得很少……但由表及里,我们不难发现,时下的大学生彼此之间缺少友谊与包容,关系难处,实质是家庭家育与学校教育的失败使然。
   
现在,家长和老师对于孩子们的智商开启、知识灌输绝对有一套,但对于孩子们的情商培养,健康人格的养成,尤其是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教育,素来欠缺。孩子考试科目能轻易得高分;但应对人生考卷时,往往不及格——如生活难自理、不懂得与人相处、经不起挫折等等,而这些,都是一个人健康成长、发展必不可缺少的因子。
   
躯干健康,心理也要健康;智商高,情商也要高。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健全的人、素质全面的人。假如一个大学生学习优秀,可仅仅因为舍友打呼噜、晚睡等小事引发寝室矛盾,这样的人将来踏上社会,恐怕会步步难行,一不小心就会“摊上大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同理,“一舍难处,何以处天下?”因为不懂得谦让、宽容和谅解,今天你和朝夕相处的同学处不好,将来,你与你同住一屋檐、有锅碗瓢盆琐碎小事之争的伴侣未必能处好,与有明显利害关系的同事、领导更难相处,更遑论与社会上陌生人群友善相处了。
   
一些大学生应该自我反思,及早审视和矫正要自己的行为与心理。这也启发一些家长和学校,培养孩子“成器”,切莫忽视情商教育,否则可能会贻误孩子终生。
 
寝室关系不融洽源自“价值强迫”
刘义杰
 
   
一些专家认为,近四成同学寝室关系不融洽说明当代大学生从小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确如此。接受本次调查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被调查人数的88%,而独生子女多是集万千宠爱长大的,不曾经历过兄弟姐妹之间的分享和包容。由此来说,给学生补上一定的交际课是应该的。但面临这种“同室操戈”的局面,我们也不得不理性承认,仅仅是技巧方面的学习是不够的,因为室友间关系的紧张不仅仅是个技巧层面的东西,更涉及到价值观。
   
相比于过去,如今的社会是多元的,每个人因为自己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不同,看待事物以及生活的方式都是不同的。多元自然有冲突,这是难以避免的。但面对不同的价值观,没有学会尊重与妥协,更多的是倾向于“价值强迫”,就产生了负面的联动:用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对方,于是便有了看不惯;用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要求对方做事,于是便有了冲突;当自己的价值观无法影响对方时,于是便选择了敌视。有了敌视,便会生出敌对,敌对一旦爆发,就难免暴力相向了。
   
不妨再看一组数据:在“遇到与室友发生冲突如何处理”的调查中,4%的同学会选择直接发生争执甚至大打出手,16%的同学会选择嘲笑讽刺或造谣中伤室友,32%的同学会选择与之打冷战,36%的同学会出现争吵但能很快和解。这组数据很有意思,为什么呢?因为除了36%很快和解外,其余的都是“热战”或“冷战”,而冷、热不都是暴力吗?
   
为什么会这样?还是源自“价值强迫”,那就是认为和解或妥协是认输。实际上,如果真承认价值是多元的,没有高低之分,哪又谈何有赢与败呢?
 
不必过分解读“同室操戈”的寝室关系
普嘉
 
   
把这几起发生在校园寝室的极端事件串联起来看,的确人触目惊心。很多人也由此反思寝室关系。然而,室友关系仅仅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不融洽的现象还会发生在同事之间,甚至更亲密的夫妻、父子、母女、婆媳之间,在家庭中因关系不融洽而发生的极端事件要比校园寝室里多得多。由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组织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报告显示,有24.7%的女性曾遭受过配偶不同形式的家庭暴力。
   
极端事件在任何地点、任何人际关系中都有可能发生,但是发生在大学寝室里,人们就会反思教育、反思社会,甚至妖魔化大学生,而发生在家庭里的极端事件,人们多半就会认为那只是个人行为。这是一种很奇怪的双重评价标准,对大学生的评价更苛刻,极端个案会被延伸成普遍现象。
   
就犯罪发生的地点和概率来说,学校是较为安全的“象牙塔”,同学之间发生的极端事件屈指可数,不能因为媒体对类似个案的密集报道,对那么几起校园案件的盘点,就觉得寝室关系真的剑弩拔张,睡在你上铺的兄弟随时都可能成为刽子手。一般而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没有多少文化的人更懂得犯罪的后果和严重性,言行更为谨慎。
   
新闻就是报道那些罕见的事情,正因为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犯罪太稀罕了,才会成为焦点。从这点来看,不能因极端事件发生在高校寝室,就刻意去强调那是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做的,就去指责是我们的学校教育让年轻人变坏了。总体而言,学校教育是帮助年轻人向上向善的,很多犯罪分子如果能多读几年书,也不会沦为阶下囚。
							
		 
						
		加载中,请稍候......